大国发展经济学框架下的新发展格局研究
◇陶文娜
经济学家在探索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发挥经济学科的特殊优势,从而做出不同于企业家、政府官员和社会文化学者的科学研究成果呢?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他的《经济分析史》(第一卷)中作了极为精辟的解答:“让我们从普通的常识开始:‘科学的’经济学家和其他一切对经济课题进行思考、谈论与著述的人们的区别,在于掌握了技巧或技术,而这些技术可分为三类:历史、统计和‘理论’。三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所谓‘经济分析’。”(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在他看来,经济学家的科学研究应该综合运用历史分析、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湖南师范大学欧阳峣教授带领的大国经济研究团队,正是沿循熊彼特的思路,凭借理论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学科优势,在他们提出的大国发展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对以内需为主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和基于内需的开放型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从而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
从经济思想史汲取理论智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该是在综合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体系,而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故步自封的学说。我们建设中国风格的大国发展经济学理论,同样不可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大道,而应该从经济思想史中汲取理论智慧,总结和借鉴各种有益的思想观点和分析方法。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国富论》可谓思想博大精深,几乎涉猎现代经济学的所有命题,而后来的经济学家主要是围绕这些命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讨。斯密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景象:“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是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制造业。”同时,“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欧阳峣教授通过仔细研读斯密的这段阐述,认为其中包含着三个假设:第一,人口众多和幅员广阔的国家可以拥有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从而支撑制造业的发展;第二,在国内各区域间通过改善交通条件,有利于形成广大的国内市场;第三,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利用世界各地市场,可以增加市场规模和制造业发展空间。第一段话是在描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局面,第二段话是在描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局面,这两段话比较完整地描述了大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典型模式,而且表明了形成这种格局的现实基础,就是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以及统一的国内市场。大国经济课题组遵循斯密提出的命题和思路,对大国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大国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揭示国家规模和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大国经济研究团队的学者回顾了经济学家的探索历程,借助古典经济学范式、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和发展经济学范式,提出了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分析路径:一是沿着斯密的思路,从市场范围到分工深化,即超大规模国家拥有广阔的市场范围,可以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沿着马歇尔的思路,从规模效应到竞争优势,即大国庞大的资源和市场规模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可以节约资源和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三是沿着刘易斯的思路,从二元结构到经济转型,即发展中大国存在二元结构,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结构转换。(欧阳峣主编《大国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彼得·朗出版公司2021年英文版)沿着这样的思路对大国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大国发展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即以发展中大国为研究对象,以人口规模和国土规模为初始特征,以规模范畴和结构范畴为逻辑起点,以国内要素供需均衡模型、大国内生能力原理和大国综合优势原理为核心理论,以及以国内需求为主体构建完备国民经济部门、培育经济增长极和重视自主创新为战略导向的理论体系。
从大国经验概括典型化事实
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种社会实验,经济学家的历史分析就是研究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经验,从中概括典型化事实。欧阳峣教授带领的团队不仅分析了发达大国和“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使整个研究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而且扩展了研究的对象,根据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和经济规模,遴选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伊朗、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埃及、刚果(金)和南非等13个发展中大国,利用这些国家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样的研究就具有历史感和普遍性,往往容易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进入21世纪以来,“金砖国家”的经济迅速崛起,“大国经济”现象令世人瞩目。特别是在经历国际性金融危机以后,世界迎来了发达大国与新兴大国共同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时代。欧阳峣教授从寻觅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和“金砖国家”崛起原因的视角,深入研究新兴大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提出“大国综合优势”概念,并分析它的形成机理。所谓“大国综合优势”,就是由大国的特征及多元的特征所决定的一种特殊优势,它是通过整合大国的各种有利资源而形成的综合优势。(欧阳峣著《大国综合优势》,格致出版社2011年版,施普林格出版公司2016年英文版)首先,这种综合优势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中国凭什么样的优势获得高速持续增长和国家竞争力的攀升呢?显然不可能单凭劳动力资源优势,而应该是“大国”优势和“转型”优势:中国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有些地区或部门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适用技术优势,有些地区或部门又具有高新技术优势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中国是处在转型时期的国家,有些地区或部门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有些地区和部门又具有发达国家的优势。这些不同优势的存在,都可以成为中国竞争力的积极因素。其次,这种综合优势也可以合理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经受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正是依靠广袤的发展空间和市场范围,从而形成很大的回旋余地。从大国综合优势的形成机制看,它包括由经济规模性导致的分工深化优势、成本减少优势和支柱产业优势,由经济差异性导致的区域互补优势、产业互补优势和产品互补优势,由经济多元性导致的人力资本适应性优势、技术适应性优势和产品适应性优势,由经济完整性导致的产业稳定性优势、产品稳定性优势和就业稳定性优势。
在库兹涅茨和钱纳里所提出的“国家规模与外贸依存度呈反比例关系”假设的基础上,大国经济课题组进一步总结了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和美国近代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从而刻画了大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典型化事实。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的时期,在世界上树立了大国兴盛的典范。人口众多、土地辽阔的初始条件促进了市场规模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从而形成庞大的经济规模,进而产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大国效应;庞大的国内需求支撑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美国工业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成功典范。在建国以后,美国通过土地扩张获得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通过国外移民获得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从而推动工业化发展。其主要特征是依靠充裕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相对完整的产业部门,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构建大国经济双循环的框架
大国经济课题组遵循着市场范围假说、规模报酬假说和结构转型假说的思路,从大国经济的初始特征出发,通过分析大国经济发展的典型化事实,提出了大国供需均衡模型、大国内生能力原理和大国综合优势原理,探讨了内需驱动出口型式和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战略,在大国发展经济学的框架下对构建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型式做出了有益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欧阳峣教授系统地研究了大国经济的规模性特征、多元性特征和内源性特征,以及相应的依托国内资源的内源性增长型式,依托国内市场的内生性发展型式。(欧阳峣等著《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内源经济发展基础比较稳固,它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持久力量。内源经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依托国内资源,实现大国经济的内源性增长;二是依托国内市场,实现大国经济的内生性发展。广袤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裕的人力资源构成大国经济的资源优势,为大国经济内源性增长提供了客观条件;庞大的国内市场、多元的需求结构和巨大的扩张潜力构成大国经济的市场优势,为大国经济的内生性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大国发展经济学的三大原理,为以内需为主的大国经济发展型式提供了理论支撑:一是大国供需均衡模型,即将国家规模因素引入一般均衡模型,假设一个超大规模国家拥有规模庞大的生产要素,那么即使在封闭条件下,生产要素也可以在总体上实现供需均衡,从而实现国内经济循环;二是大国内生能力原理,即超大规模国家由于拥有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的优势,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就可以推动经济的自主协调发展;三是大国综合优势原理,即新兴大国的经济规模性、结构多元性和发展后发性特征,使它具有规模性和差异性的市场空间,异质性和较低成本的人力资本优势,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优势,这些优势的耦合形成大国综合优势。在此基础上,欧阳峣教授提出要素禀赋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相结合的分析框架,用于解释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和国家竞争力呈震荡攀升的动力和原因。
走内需为主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并非主张自我封闭。在封闭的世界经济体系里,大国的资源和市场可以形成推动经济繁荣的内在机制;但是,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里,小国可以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假如大国采取闭关锁国战略,则会丧失自身的规模优势。通过回顾中国从古代经济繁荣到近代经济衰弱、再到现代经济崛起的历史事实,可以很好地印证开放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观点。从理论逻辑上分析大国出口型式,要素禀赋和国内需求是一个国家外贸发展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由此形成了要素驱动出口型式和内需驱动出口型式;由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所决定的技术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国内需求规模和层次,将对出口型式的选择发生重要影响。(欧阳峣等著《大国发展道路:经验和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施普林格出版公司2021年英文版)相对而言,要素驱动出口型式下的出口产品结构将集中在少数具有要素比较优势的产品和生产环节,出口产品往往以国外需求为导向,与国内需求的关联度不高,发展中国家立足要素比较优势通过出口低端产品而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内需驱动出口型式的出口结构虽然也受到国外需求影响,但主要根植于国内需求,与国内市场的联动性极强,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因而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探索大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型
历史的经验证明,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性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初期面临着复杂的矛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和出现了新的特点,将会重新选择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从出口导向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的转变,走上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总结发达大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特点,经济增长方式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从要素驱动型向生产效率驱动型转变,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从以农业为主导结构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结构转变,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证分析“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发现这些国家经济增长比较平稳,但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下降,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不高。(欧阳峣等著《新兴大国的增长与转型》,格致出版社2015年版,麦克米伦出版公司2019年英文版)针对金砖国家经济粗放型增长和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问题,借鉴发达大国的经验,需要重点从两个方面推动经济转型: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效率型经济增长,构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攻克国家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二是通过内需引导和结构调整促进平稳型经济增长,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大国经济课题组遵循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结合的原则,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角度,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转向以内需为主的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缺乏旺盛的需求和资金,选择出口导向模式,利用国外的市场、资金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推动制造业快速持续发展,但也造成了外贸依存度偏高、贸易摩擦增加、被锁定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低端以及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当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时候,中国应该转移到以内需为主的发展道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应该回归大国经济模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基础,就是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即根据市场容量巨大、市场供给充实、市场质量优良、市场环境完善和市场内聚力强的目标,将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努力扩大和改善国内市场;消除市场分割,通过防止行业垄断,特别是加快要素市场建设,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吸引各种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培育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逻辑是:以庞大的国内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以强大的国内市场集聚优质要素,构建国内创新链、供应链和产业链,形成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并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选择优势产业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通过追赶国际技术前沿获得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品牌塑造培育巨型跨国公司,形成全球价值链链主地位,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无论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大循环,基本目标是保障经济循环质量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关键问题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中大国应该利用技术创新的综合优势,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培育大国创新优势,形成降低技术创新成本、减少技术创新风险和扩大产业集群的积极效应;凭借巨大的后发利益,发展技术落后领域的模仿创新,节约技术创新的时间和成本,获得技术进步的后发利益;凭借强大的经济转型动力,推动技术创新方式的转换,致力于通过自主创新掌握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从技术的追随者变为领跑者,从而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通过各种优势的耦合,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培育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大国经济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