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两个积极性:我国央地财政关系百年变迁
◇贾晓俊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探索和实践始终围绕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展开。根据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党的工作重点确立和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让财政体制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不同时期革命、建设、改革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央地关系的适时和恰当调整,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建立了多个不同形式的红色区域政权,探索建立了根据地“战时财政”体制以保障军队供给和支持根据地民生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因条件所限,根据地没有制定具体的财政收支计划,而是采用随筹随用、自收自用的财政模式。到了土地革命中期,随着根据地逐渐增多,战争规模逐渐扩大,迫切需要稳定和可靠的收入来源以保障部队大量军需。因此,根据地财政收支模式调整为统筹统支,部队后勤保障开始由各根据地政权统一管理,各地各单位所需经费由根据地边区政府统筹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