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微纪录片的间离性叙事探析
◇刘佩 何沛婷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强调,“要用好网络平台,发挥融媒体优势,制作播出一批接地气、易传播、群众爱听爱看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为吸引年轻受众群体,适应快节奏、阅读习惯碎片化的时代需求特征,各媒体纷纷以短视频形式创作党史微纪录片。本文从叙事学研究角度出发,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尝试分析探讨党史微纪录片解说词的“间离性”写作及其产生的“间离效果”。
发挥“间离效果”功用
“间离效果”,即“陌生化效果”,是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倡导的一个概念。简言之,“间离效果”就是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为人熟知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布莱希特认为,“叙述体戏剧”的功能就是要通过“陌生化”或间离效果”的创作,让观众具有主动性的立场,从而自觉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现实本质以及未来发展中的自己。而俄国形式主义美学批评理论的代表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创造的本质性特征就是以扭曲、变形等手段来打破人们早已形成的、既定的审美习惯和习以为常的状态,让人们重新感受事物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间离效果”理论在党史微纪录片解说词写作中的运用,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各种叙事手法和技巧,使观众与剧情以及解说词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距离和间隔,从而让观众处于主动性的立场,对所看到的内容保有冷静的态度和批判的思维,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观众进行自主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