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阐释学是面向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江
文学在当代生活中的位置
——访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南帆
当代中国阐释学是面向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张江
文学在当代生活中的位置
——访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南帆
文学在当代生活中的位置
——访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南帆
◇本报记者 马涛
文学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其发展总是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生活方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使人们与文学更加贴近,抑或更加遥远。文学在生活化甚至娱乐化的同时,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也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厘定。那么,文学在当代生活中究竟占据怎样的位置?文学的根基在何处?日前,本报记者围绕这些问题对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南帆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是您进行理论思考时很重要的一个维度,您如何看待文学与时代之间的张力,这对于构成文学的现代性有何意义?
南帆:至少在汉语的语境之中,人们可能在多种意义上使用“历史”一词,种种过往的事情时常被通俗地称之为“历史”。当然,人们所了解的“历史”已经由筛选机制加以处理。那些与现今生活存在某种联系的事情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历史”,还有大量过往的事情被遗忘,沉没于时间的深渊。因此,“历史”这个概念很容易让我们形成一种想象: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彼此相联,生生不息,成为一个整体;生活内部隐藏了各种历史发展的因果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