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办智库”的新路子
“全校办智库”并不意味着武汉大学将各个专业、各个学院都办成智库,而是发挥高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将全校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举全校之力办好专业性国家高端智库。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大学从提升治理层级、健全实体平台、扩大研究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提升治理,学校总揽方向舵。做好智库治理体系顶层规划,成立高规格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办事机构。为更好地从全校层面总揽高端智库建设工作,学校成立了武汉大学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韩进和校长窦贤康共同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担任副组长,学校核心职能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高端智库建设工作的统筹领导。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大学智库工作办公室),落实领导小组专项工作意见,统筹调配全校资源,落实条件保障。这种由学校“总揽方向舵、下好一盘棋”的模式使得高端智库治理模式得到明显改善。
健全实体,研究院锻造硬底盘。成立实体化运作的智库建设单位,保障人、财、物和研究生指标等关键资源的充分配置。学校主动改变以国际法研究所为依托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体制机制,建设新的实体研究机构,将国家高端智库的“底盘”打造得更加坚固。在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成立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国际法院前院长史久镛和多个国际组织发来贺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负责人莅临指导,高端智库建设开启新篇章。在新的实体机构运行模式下,研究院加强领导班子配置,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兼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更加有力对接学校人、财、物管理部门,充实行政管理团队,通过精细化管理保证研究院各项自主权落地运行。
聚合团队,协同提升强能力。在扩展智库学科领域的同时,汇聚校内相关学科优势研究力量协同攻关。研究院在原有3支核心团队基础上积极拓展研究领域,汇聚全校法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等优势学科资源,整合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人权研究院、环境法研究所、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美国加拿大经济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中宣部经济舆情研究基地等相关科研机构力量,进一步充实和壮大核心研究团队,已形成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三大类共16支核心研究团队,每支团队首席专家均由该领域知名专家担任,智库研究高水平人才队伍明显壮大,协同攻关能力明显增强。
在“全校办智库”的新路子下,国际法治研究院组织联合攻关、做好大型研究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例如,2021年,学校高度重视中央党史教育领导小组委托的“一老一小”专项调研任务,以国际法治研究院为主体,组织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院等265名师生分赴河南、湖北、湖南3省,针对60岁以上老人和18岁以下少年儿童及婴幼儿两个群体,开展“老”“小”问题实地调研。调研团队走访10个县(市、区)、29个乡镇、街道和社区,累计完成调查问卷78919份。与10个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举行座谈会,取得地方“老”“小”群体服务第一手资料。2021年10月形成的《华中三省十县(区)“老”“小”调研报告》《武汉大学华中地区“老”“小”调研问卷调查报告》《关于统筹城乡,实现养老托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建议》3份系列调研报告正式上报中央。2020年以来,国家高端智库通过核心研究团队获批的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显著改善,一批优秀智库成果被批准立项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年度研究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