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水稻理论﹄实证检验与理论争议

◇姚志强

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东方人和西方人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差异。西方人倾向个体主义,偏于分析性思维,而东方人则表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特征和整体性思维倾向。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哲学思想、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等不同角度尝试对东西方文化的心理差异进行理论解释。其中,生存方式理论认为,生存方式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东方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方式,而西方则以畜牧为获取生存资料的主要手段。农耕活动以集体性和定居为特点,形成了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和相倚型社会定向,进而表现出整体性思维方式的特征;畜牧业活动则以个人性和流动性为特点,形成了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和独立型社会定向,进而表现出分析性思维方式的特征。

托马斯·托尔汉姆Thomas Talhelm)等人在2014年发表于《科学》的论文中提出了“水稻理论”,对上述用畜牧业和农业两种不同生存方式解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论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东西方文化心理差异的主要生态基础不是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差异,而是水稻种植和小麦种植的区别。水稻和小麦的耕种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群心理特征和社会结构才能顺利发展。与种植小麦相比,水稻种植有两大特点:一是劳动量大,需要的劳力约为种植小麦的2倍;二是需要建造较为复杂的灌溉系统。为应对一家一户劳力之不足,需要经常交换劳力以相互帮助,而灌溉系统的修建、利用和维护,需要更多密切、有效的人际协作才能完成。总之,相对于种植小麦,种植水稻需要更多的人际合作并避免冲突,因而形成了更为强烈的关系纽带,产生了更为明显的集体主义文化,由此造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系列心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