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区绿色崛起的有效路径
◇陈光炬 刘克勤
早在2006年7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第七次考察丽水时就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十几年来,丽水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生态惠民、绿色崛起”的新路子。作为“两山”理念的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丽水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担负庄严的时代使命,努力成为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山区绿色崛起的“最美窗口”。
山区崛起正当时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大国,山区占国土面积的70%,居住着全国近1/3的人口。80%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70%的国境线处在山区。在国家级贫困县中,山区占据了80%。全国2348个县级行政区,1256个位于山区或半山区。山区集中了全国90%的森林资源、70%的矿产资源、60%的清洁能源和50%的后备性耕地,广大山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优良、生态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深厚、贫困连片聚集,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面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目标的伟大征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山区的乡村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丽水地处浙西南山区,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全省山区特色最为鲜明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大山区、小流域,大农村、小城镇,大杂居、小聚居,大生态、小生产”的突出特征。
作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中的后发地区,丽水兼具“东部的西部、西部的东部”双重身份。该地区的发展具有“双重双向”意义,向东看可以为发达地区弥补短板,向西看可为欠发达地区树立标杆,为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世界山区发展贡献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生产力客观上制约着经济生产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生态资源贡献率直接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当今世界与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绿色大转型、绿色大变革、绿色大崛起”的特殊时期。山区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最好的资源是山水资源,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足。广大山区普遍面临着“环境保护、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三重任务叠加的严峻形势,如何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山区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2019年2月,丽水市召开“两山”发展大会,明确提出高举发展的行动旗帜,全面奏响“丽水之干”最强音,科学谋划并奋力书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答卷。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丽水之干”创新实践“两山”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砥砺奋进,保持了较快速度的高质量绿色发展态势。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76.61亿元,增长8.3%,增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9.83亿元,增长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437元和21931元,分别增长9.1%、10.1%,增幅均居全省首位。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连续16年全省第一,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2年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在全国333个排名城市中位居第15位,空气质量列全国排名城市第7位,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绿色崛起的“两山”之路。
秀山丽水当自强
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丽水始终坚持“绝不言弃”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永不放弃”的绿色发展信念,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道路。几十年来,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展示了中国山区环境保护、生态扶贫、乡村振兴、绿色崛起的历史轨迹。
一是展示中国山区环境保护的过去与现在。撤地建市以来,丽水历届市委始终不渝地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000年,丽水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2004年,丽水市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市目标,全面实施《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2008年,丽水市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12年,丽水市委确立了“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思路。2016年以来,丽水市先后提出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双示范区”、中国山区“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全国“生态旅游第一市”、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浙江“最美大花园核心区”等战略目标。2019年,丽水市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山”发展大会,全面确立“绿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丽水一以贯之地践行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丽水大地上环境保护的过去与现在,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山区开展环境保护“咬定目标、慎始敬终”的坚定信念和“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宝贵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生命力。
二是展示中国山区生态扶贫的经验与成效。丽水是全国首批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长期以来“穷在山上、苦在路上、落后在产业上”,200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100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7%。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丽水以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为目标,以激发农村资源和要素活力为路径,全面推进农村产权改革,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围绕“搬得下”“富得起”“融得进”持续推进“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先后投资31.8亿元,完成农民搬迁13128户35414人。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4600以下”消贫任务、集体经济“消薄工程”、职业技能培训“百千万”计划,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全面构建“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三大机制,形成了以异地搬迁为核心的扶贫改革“丽水模式”。到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31元,增幅连续11年居全省首位。丽水山区生态扶贫的经验与成效作为一个缩影,全面展示了中国山区精准扶贫的创造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执政理念和使命宗旨。
三是全面展示中国山区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20多年来,丽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旅文融合,积极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断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先后出台《争当中国乡村振兴排头兵行动计划》《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行动计划》《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条例》《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计划》等规划。紧紧围绕“解危、脱贫、集聚、生态”,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积极促进城乡融合增收致富。通过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打出了一套“产权确权+农村金融+交易平台+合作经济”的组合拳。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功能围绕旅游配”的农旅文深度融合发展体系。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走出了一条“互联网+绿水青山”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改革,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莲都区获评全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获批全国首家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缙云县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庆元县乡村春晚被誉为“中国式过年的文化样本”,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亮相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探索出一条“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乡村振兴新丽水样板。全面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品格与创新特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欠发达山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
四是全面展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与模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打开“两山”通道的现实路径。2019年1月12日,丽水获批全国首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全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 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试点以来,丽水市充分发挥山区生态环境与资源优势,围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算出来、转出去、管起来”三个关键问题,全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算机制、转化机制和管理机制。创造性开展“量化绿水青山”“盘活金山银山”“呵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率先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工作,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公共生态产品政府采购、生态资源资产产权交易、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平台建设,先后推出“生态强村公司”“两山银行”“两山贷”“生态信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通过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GEP与GDP双增长、双转化、可循环、可持续。
截至2020年4月,丽水全市完成农村资源资产产权公开交易747宗,成交金额达3.12亿元,累计发放“两山贷”“生态贷”12555笔12.82亿元。“丽水山耕” 农产品公共品牌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品牌价值高达26亿元,累计销售额70亿元,产品平均溢价超过30%,成功创建“中国气候养生之乡”和国家气象公园试点。作为全国首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市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探索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丽水经验”和“丽水模式”,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山区绿色发展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全面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明取向与时代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丽水)两山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