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创新
◇杨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始终以培养人为核心要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对未来教育和未来人才的设想与期望。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交叉性与内在融合性,能够为教育事业引入新的范式,对教育方式、教育结构等带来颠覆性影响。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发挥着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技术、提升教育条件、改善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未来如何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亟须探讨的关键问题。
坚持人机和谐的教育理念。工业革命时代,人机关系建立在机器代替手工、人力等体力劳动的基础上。不同于工业革命时代,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人机关系建立在机器替代人类大脑完成部分脑力劳动的基础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与个体、社会逐渐形成难以分割的依赖关系,人工智能以技术形式参与人类社会的运转。人与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人工智能消解人的存在价值。技术变革的迅猛节奏促使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不可控的态势,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不再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转而被人工智能的发展所取代,人与人工智能处于一种直接的对立关系之中。二是人的存在价值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虽然将部分地位让渡给人工智能,但是这无法掩盖人工智能的产生是由人类创造、人工智能的知识是由人类赋予的事实。人类智慧的无限性与人工智能的有限性决定了人在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始终不可能超越和取代人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人工智能时代,坚持人机和谐的教育理念,营造积极健康的浓厚氛围,才能齐力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更多条件,发挥人工智能的正向价值。其一,克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提升人们对科技的理性认识,树立科学、正确的科学观和技术观。其二,最大限度发挥人工智能与人的优势,将人与人工智能的优点结合起来,达到“1+1>2”的效果。其三,促进人与人工智能更长远的发展。在升级、改造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拓展人的全面性,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和应用创造新条件,而人工智能则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新动力。
创新服务大众的教育技术。自人工智能被广泛认识、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运用以来,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与运用的趋向成为人们普遍关心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悲观者认为人工智能虽然能够代替人类完成一些流程化、重复性的工作,但是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类社会,人工智能将成为支配和奴役人的统治权力从而加深劳动异化、引发劳动危机,加剧人类社会的不确定性。例如,马尔库塞、哈贝马斯提出,科技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却又脱离其本性,成为一种异己的控制力量,支配着人类现实生活,教育领域也难以置身事外。乐观者认为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并具备将挑战转化为人类社会发展机遇的能力。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虽然将自身力量转移到人工智能上,但本质上人工智能仍是按照设计者所设置的指令完成任务,人们只是将人自身的能力外化为人工智能的能力代替人们完成一些模式化、程序化的活动。悲观者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如何应对科技异化问题成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理想路途中的重大问题。对此,人工智能时代,需以服务大众为出发点创新教育技术应对这一挑战。一是以解放人类为终极目标。人工智能存在的价值是帮助人从被迫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绝非超越人或取代人。二是以造福人类为初心使命。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的创造、运用和发展应以造福人类为初心,创造出真正服务于教育、服务于社会,便于操作、方便使用的大众化技术,担负起为人类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福祉的使命。
提供物质充沛的教育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理想的首要前提条件。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等具有制约作用。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下一个“超级风口”,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技术。人工智能运用于生产领域能够促进生产力提升,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理想提供物质保障。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构成的三要素。其一,对于劳动者而言,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改善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增加劳动者的自由时间。其二,对于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而言,应用于生产领域的人工智能本身属于生产工具,但不同于以往手工工具或机械工具,人工智能是基于技术革新的具有自主性的工具,“自主”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地作用于生产对象释放生产力。其三,对于劳动对象而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的劳动对象不断拓展,伴随劳动对象范围扩大而来的是劳动产品质量与数量的增加,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总之,人工智能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社会生产领域的深度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维持社会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一方面,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能拥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从事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素质,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为教育事业提供物质保障,保证教育事业的纯粹和教育资源的富足,为未来教育理想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营造公正平等的教育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然而受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投资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难以均衡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阻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促使每个学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不同的人提供公平的起点,为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保障。消解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导致的社会不和谐因素,营造公正平等的教育环境十分必要。第一,加速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数字教学等智能产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有助于跨越“教育鸿沟”,学习者不再受时空限制,随时可学、处处能学,为不同地区的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二,促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形成。人工智能为传统教育模式提供新方法、新手段,能够带动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促使教学内容更契合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第三,促使教学评价全面客观。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快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观测记录、精准整合、科学分析学生整体状况来替代“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能够更科学、全面、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教育公平。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人工智能时代,新科技革命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方法和新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范围,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理想的革命性力量。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