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学者研讨疫情政治化应对之策
本报讯 (记者王春燕)11月26日,“中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的国际合作”国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执行主席安德烈·科尔图诺夫参加研讨会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金哲主持会议。中俄两国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发表观点。
孙壮志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甚至影响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方式。其出现本应成为改善国际治理、加强国际协作的重要契机,但是现实却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国际政治互信的基础遭到破坏,疫情政治化成为个别国家污蔑他国的手段。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重的全球公共安全危机,中国和俄罗斯应加强抗疫与经济合作,推动国际组织、多边机制发挥协调作用,避免热点升温、对抗升级,降低传统安全威胁的风险,以集中精力应对和疫情相关的各种安全挑战。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表示,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伊始,还是疫情大流行近两年后的今天,国际合作都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没有整个国际政治环境的相互信任,共同应对疫情也就不可能实现。希望通过研讨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帮助俄中甚至整个国际社会应对共同面临的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魏南枝认为,美国一以贯之地将疫情政治化,既表现在国际层面,也表现在国内层面。美国疫情政治化,使其国内各层面的政治激化和社会撕裂、文化冲突愈发严重。为转移国内矛盾,美国又大力制造国际层面的疫情政治化。美国历史上从来都未能对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危机进行有效治理,却更擅长利用这类危机从中获利,并制造新的国际社会分裂。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教授扬娜·列克秀京娜认为,疫情已持续近两年,是时候对其进行阶段性总结了,尤其要总结俄中两国合作抗疫的现状、成果与经验等。未来新冠病毒将长期存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希望两国制定有效的方式和机制,保证两国贸易顺畅,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强认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各国需不带政治偏见地互助互惠、互通有无,才能构筑起防疫长城。中俄在抗击疫情中密切合作,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是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真实写照。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欧洲和国际综合研究中心亚太处副主任阿娜斯塔西娅·皮塔奇科娃表示,关注疫情政治化,更应关注疫情政治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国际秩序的改变以及资本对于利益的追求。俄中两国若能加强团结协作,加强高水平的合作,对于反击疫情政治化和促进国际抗疫合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李振利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抗疫合作是当前国际社会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中俄两国应该在联合国框架下,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主要平台,进一步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应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推动全球经济尽快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未来,希望两国在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继续相互尊重,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全球治理树立典范。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