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老党员的平凡往事
◇吴广阔(服务中心)
国庆假期回家探亲,看到母亲身体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再次感受到她卧床十几年备受病症折磨和煎熬的痛苦,我心如针扎,却无能为力。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父母的安康是我们最大的牵挂。
近日,我多次梦见父亲在世时的一些往事。父亲一生忠厚老实,与人为善,任劳任怨,他那刚毅倔强的性格频繁在我脑海里浮现。父亲虽然离开十年有余,但他生前的点滴往事,音容笑貌犹如昨日。
父亲去世后,母亲因病多症并发,生活不能自理卧床十几年,大哥是照顾母亲的“主力军”和“负责人”,我平时和大哥交流沟通频繁。节日期间,忽然发现大哥随着年龄增长,无论是长相、言行和处事风格等方面,越来越像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是大队(行政村)干部,开会的时间总比在家干农活的时间多;父亲是不认输不服输的农村能人,一辈子为养家糊口奔波,竭尽大半生精力为三个儿子筹建三处新房;但因人处事耿直任性,工作上也得罪了不少乡里乡亲。20世纪80年代末,父亲从一线岗位上退了下来,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转变思路,踏实肯干,带着全家十几口人,过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多年来,父亲的精神品格深深影响着我。
父亲是忠诚的共产党员。父亲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有6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村)做了一辈子农村党支部工作。父亲热爱共产党的纯朴情感和忠诚言行,我从小耳濡目染。
父亲虽然离开我十几年了,但作为农村最基层的一名共产党员,他率先垂范的言行、初心和使命历历在目。
2003年“非典”期间,父亲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积极主动发挥正能量,以一名老党员身份带头落实县、乡防控政策,迅速组成党员义务防控队,在村子卡口处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断路设卡,认真开展返乡人员、进出村人员排查询问,不放过任何与疫情有关的情况。母亲和家人都怕他身体吃不消,劝他白天值守、晚上尽可能在家休息。他说自己是一名老党员,面对困难,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表率,要勇于担当,誓要和广大村民一起共渡难关!
2004年冬天,父母来京小住,父亲因感冒引起哮喘复发住院治疗,我因部队临时警卫任务重,未能守在医院陪护。团政委代表部队党委到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激动又自责得泪流满面,反复向政委表决心:我是一名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生病住院给部队添了麻烦,影响部队和儿子的正常工作,出院后我会立即回老家,不再给组织添麻烦。政委被父亲这样农村最基层党员简单纯朴的理想信念深深感动,多次在部队赞扬、肯定父辈年代普通党员的思想境界。
如果父亲在世,今年一定会被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我想,对于父亲来说,一辈子跟党走就是对他的最高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父亲,只是党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分子,对照总书记的话,我总为父亲感到自豪。
父亲是踏实肯干的人。新中国成立前,父亲进过学堂,读报纸、写信不成问题,算是农村中的“秀才”。新中国成立以后,父亲一直在大队(村)当干部,经常到公社开会,到大队(村)传达上级文件精神。相比同龄人,也算是见过世面的文化人、场面人。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农村的建制大队改为行政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到位,生产队进行分田到户,农村的改革呈现崭新面貌。
从村干部岗位退下来后,父亲迅速转变观念,紧跟农村改革开放政策,看准农村市场商机,在新的舞台上展现聪明才智。父亲根据日积月累的种植经验,结合不同土壤成分,有针对性地合理分类种植不同农作物,我家的每一块地都修整得有边有沿,平平展展,土壤耕得又虚又软。在他的调教下,牛、马等牲畜在地里能犁能耙能种,在收割场内能碾能扬能快收。农忙时,父亲在地里、场里连轴转,早出晚归,午饭在庄稼地吃是常态。
几年下来,父亲带领全家人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年年都是好收成,也把他庄稼地里的好把式体现得淋漓尽致。“人勤地不懒,没有脚下土,哪有口中粮”,是父亲经常唠叨的“庄稼经”。
父亲是紧跟党的好政策且敢于拼搏的人。20世纪50年代,父亲跟着爷爷做过小生意,有生意人的头脑和基础。改革开放后,父亲紧跟政策要求,敢于创新,带着全家迅速走上了小本生意养家糊口的轨道。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初期,农村机械作业几乎为零,牛、马等成了家家户户开展农业生产的必需必备成员,主要承担着犁地,运送肥料、庄稼等重体力劳动。父亲看准商机,筹借几百块资金做成本,步行至三十多公里外的市内骡马市场,一待就是两三天,吃母亲做的干粮,住最便宜的旅店,蹲市场、寻目标,买回一头牛或马,再到农村集市上的骡马市场进行交易,次次能赚几十块至百元不等的差价。在当时,几十块钱是可以买一辆名牌自行车的大钱。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父亲出门前,母亲会在父亲的内衣上,用密密的针脚缝一个小口袋,口袋上钉一个按扣,把整钱都放在贴身的口袋内,以防钱财被盗。当时,父亲的精明和胆识,让左邻右舍惊诧不已。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全家过日子没问题,但平时的“零花钱”还需要各显其能去挣。我家有一亩多的菜园地,种植数量最多的是豆角。成熟季,父母每天下午都在菜地里忙碌着,通过采摘、清洗,一根根地码齐、捆紧等频繁手工操作收拾妥当后,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就得上集市,经过市场交易将蔬菜换成现金。算下来,每天早晨也就是十几块的交易额,但当时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笔丰厚的经济收入。
父亲凭着那几年的胆大心细、敢闯敢拼的经营之道,扛着“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带领全家度过了那段经济拮据的岁月。父亲的一生历经风雨,在困境中始终坚定信念,一心向党,吃苦耐劳,努力奋进,用勤劳和智慧换来了我们的美好生活。
进入21世纪,姐哥家经济条件逐步转好,陆续搬进城里居住,还没来得及设想、憧憬如何让父亲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父亲就积劳成疾,因病离开我们。苦日子过完了、好日子开始了,父亲却走了,这成了全家人心中最大的遗憾和永远解不开的心结。
父亲离世前的几年,我每次探亲都是忙于应酬战友和同学,陪伴父亲的时间并不多。现在想起来总觉得对不起父亲!如今一有时间,我就回家陪伴在母亲身边,总想把对父亲的愧疚补偿到母亲身上,以慰藉父亲的在天之灵。
父亲的一生,和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虽然平平淡淡,但他有远见、有魄力,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个性,是我精神上努力、勤勉的一面旗帜。他鼓励我当兵报效祖国,激励我走出农村闯出一片新天地……我会继承父亲诚实做人、勤勉工作的待人处事风格,不断努力,用工作上的新成绩回报、告慰他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