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的建构路径
◇王轲
制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彰显社会价值状况的基础形态,其存在及发展规范着所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国家制度优势需要经过实践熔炉的淬炼,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全方位检验了国家制度优势。经过70多年的建设及发展,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制度框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承接井然的科学制度体系为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践砥砺中趋于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举世瞩目的优势。
构建优势话语权具有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发展阶段,需要直面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总结归纳并阐释好国家制度体系的优势,勾勒持续优化国家制度的通道,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为塑造国家凝聚力提供制度优势话语支撑。话语是时代命题的展现,时代为话语凝练的本原,话语权的构建由社会条件和实践基础所激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性。
其一,清楚阐释制度优势,既能以此为基础铸就制度自信的学理渊源,还可以促进全党全社会积极认同心态的建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目的就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制度自信”。
其二,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正值“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最为吃劲”的关键时刻,亟须各方力量和智慧汇集进而攻坚克难。构建制度优势话语权可以造就制度优势共识,进而发挥制度优势鼓舞人心、凝聚国家认同的功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制度效能。
其三,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国博弈究其本源为制度竞争,支配世界格局的力量与主导地位的话语相辅相成。制度优势话语是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底色,对于国际社会对国家的认知及评价意义重大,关乎国运走势。相较于稳健提升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中国的国家制度优势话语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促进国际社会认知并了解中国任重道远。
构建话语权需经由合适的路径,方可彰显话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权的构建,需通过丰富话语内涵、描绘生成理路、建立评价标准,将我国制度优势予以呈现。
丰富内涵 描绘理路 建立标准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内涵即确立制度自信、增强话语自觉,这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权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以及优势所对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显示出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并希冀全面深化改革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社会主义“更能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结合实践来阐释国家制度优势,就会使话语内涵极大丰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国七亿多人摆脱贫困,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和高度认可。这个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的成就,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制度的生成理路是制度优势的重要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视角,阐释了国家制度优势的形成,描绘出我国制度优势形成的根基及内蕴。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由此,我国制度优势的生成理路愈加清晰,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由人民支持的长期实践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而成,有助于理解国家制度优势形成的厚重根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权构建是否成功,建立制度优势的评价标准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能否”,是衡量政治制度的法治水平、民主效能进而评价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制度构建不能是飞来峰,而是基于国情的扎实打造;制度制定的归宿是执行,国家治理效能通过执行才能展现;人民作为制度的创设者,还是制度的践行者和评价者,制度效能的发挥建立在人民拥护及认同的基础上。按照将科学性与价值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同构于一体的评价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否能够以及多大程度上能够维护人民利益、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匡扶社会公平正义,是从政治、大局方面评判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的最高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话语权构建的参照和定位。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