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A09

以立德树人统领高校综合评价改革

◇邹海燕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发展,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教育评价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龙头之战、关键之战、攻坚之战。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加快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失灵和偏向问题,为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统领地位

推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牢学校这一主阵地,全面推进学校评价改革,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推进立德树人机制建设,确保立德树人的统领地位。

较长时间以来,许多高校在“学术GDP”的影响下,盲目追求数量指标,存在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效率主义评价模式,学校教书育人基本职能弱化,未能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入新时代,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不仅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而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教育必须回归立德本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树人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衡量高等教育“好不好”的核心指标。因此,为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要自觉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将对人的价值观念引领和思想品德塑造,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 

要用立德树人统领学校一切工作,学校党组织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教育管理、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确保党的全面领导,按照“坚持方向、顶层设计、精准定位”的要求完善学校评价,激发改革发展新活力。对高校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委在学校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统一领导学校的工作,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要建立健全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立德树人工作、学校领导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等制度。要加强对高校党建成效的考核评价,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的政绩、师生和人民群众满意才是检验办学治校质量最高标准的理念。党建工作抓得好、师生满意度高,学校的发展质量就高,以评价考核倒逼从严治党责任落细落实,真正把党的建设融入日常、抓在平常、严在经常,把社会是否满意作为高校各项工作推进的刚性要求和评判标尺。

形成“三全育人”合力

高校应该始终牢记教育评价的本质是对“培养人”的评价,我国教育传统始终把人的德行培养放在第一位。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统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机制,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推进,形成培养目标一致、职责分工合理、育人合力显著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要把课程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建设,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同时,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理念在课程层面的落实与应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不只是思政课教师,所有教师队伍都是育人的“主力军”,不只是思政课程,所有课程都是育人的“主战场”,不只是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实习实践,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总之,地方高校要拓宽育人渠道,实现育人资源互补、育人优势叠加,凝聚“三全育人共同体”,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衡量的第一标准,围绕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为新时代地方高等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

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教育教学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以此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学校评价改革中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把立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全方位,强化立德树人基础、指标和制度建设,建立立德树人负面清单,加强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将立德树人“软目标”变成评价的“硬指标”。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和质量文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营造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文化氛围,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可,也使教育教学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评价也是如此,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适应和融入技术革命。但是,目前高校评价的“工具箱”既不够充实也不够先进,灵活有效的方法措施采用较少,难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先进理念方法借鉴不够,信息技术、量化分析、大数据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还有提升空间。

需要在实践中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探索加强综合评价及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考核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分析机制,实现评价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教育评价手段更新迭代,研究开发教育测量和评价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AI等技术工具,改进评价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呈现方式,探索“智评”模式。加强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研究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师的学术成长规律,开发适合地方高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加强统计工具在教育评价统计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师生成长数据库,及时捕捉成长数据,为师生评价提供数据基础,为开发学校智能评价系统奠定基础。建立多学科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评价对象全过程、多维度、立体式综合评价。

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推进高校综合评价改革,是对“四个评价即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回应与实践。改进结果评价,不仅关注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和符合度,更要全面界定教育目标,通过结果评价为学校教育教学或者办学思路及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与信息支撑。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发展性的角度科学判断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为结果评价提供支撑,为持续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提高教育评价有效性。探索增值评价,不仅关注评价对象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横向比较,更要关注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纵向比较和改善提高,通过评价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等取得进步的程度,进一步评价教育教学和办学绩效。健全综合评价,不再局限于单一目标或标准的实现程度,而是注重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整体的教育要素的评价,通过设计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全面考量和判断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总之,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更新评价理念,明晰评价标准,明确评价要素,完善方法技术,注重持续改进,并充分体现教育评价的时代特征。

(本文系江苏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2019JSJG053)、江苏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重点课题“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研究与实践”(2020-Z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