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林胜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新目标。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学生是学校立德树人成效的最终受益者和检验者。科学评价学校立德树人、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效,要把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作为核心,把能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标尺和准绳。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主旨和精要。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后,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政策,为均衡五育发展指明方向。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如何聚焦育人为本、评价学生的学习与全面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成才观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观念变革。办学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迅速改善,但是教育理念与评价观念的转变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改变地方高校考核评价观,而且需要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成才观,从学生个体成长、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的价值增量考察高校育人成效,注重过程性、系统性、综合性评价。
要围绕学生这一需求侧,全面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促进党委、政府、学校、社会等层面教育评价观转变,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特别是使教师转变学生评价观,坚决克服分数至上、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考核;从整体上优化教育评价生态,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成才观,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个性发展为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树立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培养标准
高校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学校中心任务,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的目标追求,始终坚持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安排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探索育人新模式。每个学生都是独立而丰盈的个体,充分发展与不断成长是个体存在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最大化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健全、完整的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教育关怀认识、增进人生价值、尊重人性、维持人的尊严的终极追求。这种育人模式,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提倡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所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在于学生,必须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遍规律,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坚持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最好发展,按照“充分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完善学生评价,打造学生成长成才新生态。坚持充分发展,形成“三全育人”长效机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评价学生表现,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坚持全面发展,按照“五育并举”的要求,将德智体美劳一体纳入评价体系,以定量与实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和劳动实践;坚持个性发展,地方高校要重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特别是与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建立和谐的评价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我成长、主动进步的积极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优化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完善各类学生的学业要求,破除终结性评价方式,健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完善学生学位评价制度,对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实行差异化标准,使得“五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新时代,高校要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四史”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深度融合,将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要更加注重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五育”评价改革,建立具有记录、评价、激励、反馈功能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要全面加强新时代体育工作,深化体教融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养成锻炼的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要深入改进美育工作,地方高校推进美育工作不仅应该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美育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更要注重树立融合创新理念,充分将美育贯穿于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全过程,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全方位,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创新能力的全面高素质人才。要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高校的劳动教育不能仅限于选修几门课程、拿到学分,而是要体现出区别于中小学的特殊性,要坚持育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劳动中培养品德,塑造自我,实现知理论、重践行、树信仰的转变,推动以劳树德、以劳创新、以劳育美价值目标的实现。
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我国在教育评价上日渐重视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评价,逐渐改变以分数为主的结果评价,强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评价,探索学生相对发展结果的增值评价,健全多元评价标准的综合评价。增值评价体现了发展的理念,尊重原有基础差异,体现了评价公平,更能建立师生团结进步机制,也避免了单纯根据显性指标判断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弊端,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认可度高、接受度强。
在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方面,地方高校在评价教师育人成效上要更多考量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学习条件差异、学习环境差异等因素,对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取得进步的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在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方面,地方高校要精准锚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强化产出导向理念,强调教育产出质量,定量与定性结合,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要坚持全面发展,实施“五育并举”,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测评,反思阶段性成长历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地方高校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坚持育人为本,在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改革方面,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这必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2017JSJG025)、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研究——胜任力模型的构建”(CDGZ2017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采购与招标管理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