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地方高校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汤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下,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平衡且充分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地方高校应该也必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实现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我们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推动学术评价体系改革。
构建
符合地方高校特点的学术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行政上隶属于地方,财政上受地方支持,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独特位置。地方高校约占我国高校总数的95%,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承担着主力军的历史使命,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在推动区域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在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如何推动地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首先,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学术评价体系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和导向意义,能有效引导高层次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导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校办学发展目标,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其次,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汇聚人才,识人善用。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一流人才的汇聚与集成,好的大学也要会识人善用,汇集一流学者,并引导他们进课堂、传思想、育人才、铸成果。最后,学术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利于高校教学“以本为本”,回归初心。要使教师真正回到教书育人的本分上来,必须要对现行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坚持综合评价,不能因为科研成绩更容易获得量化肯定,而导致教学在高校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
学术评价体系关系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重大学术成果的产出、学生的学术培养等高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学术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学术文化与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的学术标准和完善的学术评价制度来保驾护航。
地方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主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然而,由于高校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带来高校间“贫富差距”,导致地方高校负重前行。因此,地方高校在完善学术评价制度时,应从自身特性出发,立足自我定位,直面社会现实需求,做到守正、创新。
守正:恪守正道 立德树人
守正,就是要将政治素质作为首要要求,恪守学术正道。学术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回归服务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育人初心;同时,洗去浮躁,潜心致学,回归追求科学精神与鼓励学术创新的科研初心。
守正,就是要将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持立德树人。在评价导向上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对于背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为与现象,要有及时、有效、严格的追责机制,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确保学术肌体健康、学术繁荣发展。
守正,就是要将学术创新作为重要使命,净化学术生态。学术评价体系需符合教育与学术发展规律,教育问题归教育,学术问题归学术,行政力量不得干扰正常学术评价,评价程序与过程要符合学术规范,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完善学术诚信教育和惩戒制度,对一切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行为零容忍,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创新:差异发展
彰显特色
创新,就是要不拘泥于陈规惯例,坚持差异化发展,实施分类分层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科差异,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和分类评价制度。例如,对于基础研究,要容许有更长的评价周期,应注重成果的科学价值,不盲目求快求多,不要求立竿见影;对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决策咨询等,则应重点评价其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中的实际贡献,而不以论文为单一评价依据。另一方面,实施分类评价,要立足本校实际和社会现实需要,兼顾不同的人才定位,使不同类型人才都能获得应有的评价,人尽其才。
创新,就是要不断改革、优化学术评价模式。针对目前学术评价中常见的“轻质重量”“SCI至上”“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乱象,改革学术评价模式,坚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质”“量”并重,让论文的质量与数量因素共同组成学术评价图谱。具体而言,可以在完善和规范学术“量化”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学术“代表作”同行评价制度。
创新,就是要坚持特色发展,这是地方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基本路径。促进学术创新是学术评价的根本所在,因此学术评价本身也须与时俱进。由于平台所限,地方高校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与经费投入。因此,在进行学术评价时,地方高校应向符合地方发展需求、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科领域倾斜,将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地方高校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的原则,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集中有限力量发展最具优势和前景的学科专业,汇聚全校资源,找准定位,形成发展合力,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的独特条件,也负有自身的特殊使命,只有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直面区域社会现实需求,脚踏实地,在学术评价中守正、创新,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才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校精神建设研究”(2018SJA1754)、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差异性的实证研究”(B-a/2015/01/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人文社科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