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三思
◇商卫星
近年来,高校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在“以美育人”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一些高校结合自身实践,出现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喜人局面。以下从哲学、教育和现实三个维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
哲学之维
创造美、感受美是人类超越动物的专属的类特性。美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动物也有生产活动,但动物的生产仅仅局限于自身种的繁衍。人类的生产不仅生产后代完成种的延续,同时还生产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进行社会关系的生产。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还遵循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是自由的形式。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层面来看,人类的生产劳动都是美得以产生的总源泉。人类具有“人的感觉”,是感受美的器官前提。人的感觉经历过三次飞跃,分别是生存的感觉、逐利的感觉和美的感觉。其中,美的感觉居于最高层次。
鉴赏美、研究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的本质从个体上来说指的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或劳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曾经畅想过一幅人自由自觉活动的场景: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里的批判当然也包括鉴赏美、研究美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高阶体现。各种美的作品、美的理论无不体现人类的这种本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不美”、丑陋、罪恶之处,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达成美、践行美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种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面则必然包含美的部分。全面发展的人应以“爱智、求真、向善、致美”为己任。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践行美等全方位的内涵。人追求的美,不仅包含外在的美,还包含内在的美。我们关注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内涵的美。我们可以通过美来实行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因为美具有重要的教化价值。美的作品承载着人类关于人伦、道德、秩序等社会生活的美的理想,在美的熏陶下达成美,在美的驱动下践行美。个体之美可以影响他人,相互影响则会发生链式反应,达成社会美好和谐的理想状态。从“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真正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教育之维
美育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刚出生的婴儿与动物的幼崽无异,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社会化过程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人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接受全方位的教育,至少要接受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的教育。德育教人品德向善,智育教人获取真知,体育教人锻炼体魄,美育教人美与和谐,劳动教育教人劳动观念和技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五个部门,互相渗透,又有各自独立存在的价值。美育应该贯穿于社会化的全过程,使教育的对象获得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成为具有美德之人。
如果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它包含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三个层次。三个层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审美结构居于最高层次,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会反作用于智力结构和伦理结构,为它们的发展完善提供助力。这一过程的内在机制是,首先,美育可以净化人的道德情感,激发道德认识,催化道德行为。蔡元培认为,美育的最重要之处便是情感陶养,继而影响人的意志和行为。其次,美育能开发人的智力,发展人的创造力。我们发现科学史上很多例子,大到天体宇宙,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观世界,还有科学的假说、定理、公式、模型等,均符合美学规律。甚至还有通过科学美梦解决了科学难题的美谈,比如苯分子的环形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等。难怪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要使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美育还能促进人的精神解放和个性完善,能引导人的审美价值的方向。席勒提出,审美教育使一切事物服从美的规律,通过个体的本性去实现整体的意志,能够真正给社会带来和谐和幸福。席勒注意到美育并不是教育个体那么简单,还有更重要的社会功能。他认为,在一个审美而自由的王国里,通过美育可以使人产生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对社会改造的目的。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创造美的作品,实现审美理想的物化和对象化,从而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出的美的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又能教育更多的社会人。艺术创造的美对陶冶人的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在优秀的文艺作品中,道德意涵与艺术形式的融合会形成感化和震撼心灵的磅礴力量,引起情感共鸣,引导人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因此,有人提出“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
现实之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国民教育体系序列的设计中,从小学开始,一直都设置有相应的美育课程。但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美育课程对考试升学没有多大作用,将其看作副课,对美育教育的响应程度低,投入精力少。这造成了大学生美学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的现实,成为高校美育的一个短板,给高校“以美育人”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这个短板要补齐。
高校的美育教育不应该千校一面,而应该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实际上,高校有较好的条件做到这一点。我国多数高校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少则几十年,多则过百年。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如果各高校立足本校特色优势学科,充分挖掘其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就可以以此为主轴着力建构起校本特色鲜明的美育体系,达到“一校一品”甚至“一校多品”是完全有可能的。武汉纺织大学的探索便是一个好的事例。该校结合自己的纺织特色,解决了美育目的的形式化与功能化问题、美育课程体系的同质化与娱乐化问题和美育实践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