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乡村教育的支撑作用
◇蔡其勇 周大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赋予乡村振兴以关涉乡村社会全要素的“20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也是其应有之意涵。然而,教育的特殊性使得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其他要素在“并列关系”之外还有一层“支撑关系”,“20字方针”的提出也直接为乡村教育标定了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第一,提高乡村少年的就近入学率,“释放”乡村人力资源,着力追求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在一系列乡村教育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乡村中小学的物理面貌”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些物理要素教育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乡村教师。因此,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理应成为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牛鼻子”:为乡村教师提供“上升”的机会,积极组织乡村教师参与各级教学竞赛、观摩优质课、参加针对乡村教师的高等级职后培训等,使其开阔视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职业素养;鼓励乡村教师沉下来”,开展“在地化”教育教学探索,丰富乡村教育形态、拓展乡村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具有现代意蕴、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的乡村教育范式,并助推乡村教师向着“顶天”又“立地”的乡村教育家方向成长。而有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乡村教育质量提升才有希望,乡村少年才有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可能。这既可为乡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可以“解放”因为进城陪读而被大量“占用”的农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