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A0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意义

◇靳玉军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持续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个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树立的时代丰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破解当今世界发展困局、开辟人类社会发展新局,具有非凡崭新的意义。

以坚实的基础开启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中华民族曾以灿烂文明和卓越贡献而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在近代却因西方列强入侵而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劳和智慧拼搏奋斗的伟大结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优势。其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其二,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面貌焕然一新。其三,更主动的精神力量。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南、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以宏大精神谱系为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底蕴的精神力量,激发党和人民从容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全新的道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走自己的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借用“小康”表达“中国式的现代化”愿景,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建党100周年宣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民生福祉得到大幅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高质量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全新的视野、高远的追求、务实的精神和担当的气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意蕴。其一,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具有强大生命力。其二,中国式现代化在内涵上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具有光明前景。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意蕴上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垄断神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全新的文明形态开创人类发展新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相互贯通,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任务”,到党的十五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我们党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成就的高度凝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本质上表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生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外生为人类走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过程,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过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过程。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明相结合、与世界优秀文明相融通的文明形态,蕴含着文明发展的中国逻辑,折射着文明发展的人类前景。其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超越了资本主义“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克服了以人的异化为代价而服从资本增殖的文明弊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高度。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导向,破解了西方心为物役的消费主义等片面发展困境,超越了以往强调单一经济转型的发展观,破解了“低度发展”或“无发展”问题,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理路。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重文明多样性、平等性、互鉴性、包容性,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零和博弈论”的文明观,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新空间。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思政骨干培训研修中心(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