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弥足珍贵
◇邹绍清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坚强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的根本保证和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保证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质量完成,值得深刻总结并把握其现实启迪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五个方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了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统筹谋划,大力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重要论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和了解扶贫、脱贫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健全领导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领导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领导制度,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建成,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制度能否发挥统领作用,关键在于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们党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并从根本上加以组织和领导。党的组织领导是党的领导的具体化,主要体现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打响了人类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人民战,大力强化党中央统筹领导、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开创了层级落实、责任到人、全党动员的工作局面。通过党中央部署和实施一把手责任制,中西部的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立下“军令状”,签署责任书,从全国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选派了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与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同心协力、并肩奋战在扶贫一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贫困群众共同实施脱贫计划和脱贫措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个实践过程证明,我们党形成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也彰显了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不畏艰险、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组织和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就会勇往直前、乘风破浪,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上下下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的重要标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始终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同富裕当作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当作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6601亿元,土地增减挂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域内流转资金4400多亿元,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其中扶贫小额信贷累计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9.2万亿元,不仅充分发挥了党和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也发挥了金融资金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截至2021年,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共同富裕为发展方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基所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与人民群众一道创造美好生活。展望未来,开启新征程,我们党要一如既往地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一定能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