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
◇覃朝晖 李云淑
乡村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农村工作的重心已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标志,实现产业兴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当前,广大乡村地区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瓶颈,包括乡村特色资源挖掘不充分,乡村产业发展特色不鲜明,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数据等要素配置与乡村产业发展脱钩脱节等。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没有根据本地要素禀赋条件选择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无法形成该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系列文件,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全国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乡村产业多样化多形态发展,各乡村地区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各路资本逐渐进入,培育发展各种新业态,农村网络零售额逐年递增,2020年农村网络零售额为1.79亿元。农产品加工深入推进,202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23.2万亿元。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融合主体大量涌现,融合业态多元呈现,融合载体平台丰富多样,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扎实推进,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户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131元。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不高,多数乡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在机械化使用与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总体上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二是乡村产业聚集度较低,相对比较分散且规模小;三是乡村产业要素投入不足,乡村产业发展在资金投入、土地供应、人才与劳动力、技术与管理等方面欠缺;四是产业间融合不够,产业链条仍然较短,农业延伸不充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三产发展相对滞后;五是产业基础设施与配套仍然薄弱,一些乡村的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网络通信、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不完善。
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国家或者区域的要素禀赋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一方面,要立足乡村本地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地方实际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突出地方特色,发展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适时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鼓励多村多镇联合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以“双碳”目标为主线,引导乡村产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强调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加快实现乡村产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发展成功的案例不断涌现,形成了可供选择的不同发展模式。一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产业主体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农学旅融合发展、农康旅融合发展和农业加工一体化等一系列产业融合模式,培育和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小农户、新型职业农民等主体合作,带动产业全方位融合发展。二是乡村产业时空耦合模式,推动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在时间上,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春季农耕赏花、夏季乡村避暑、秋季收获采摘、冬季山间滑雪等项目,在空间上,实现跨主体功能区、省(区)、城市群、地级市、县域、乡村等行政区域之间的耦合,建设跨区域的国家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等。三是乡村产业生态循环模式,例如在部分山村地区,“山顶、山腰、山沟”就是一个相对封闭且完备的生态系统,发展乡村生态循环产业,实现碳汇,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四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合理进行城乡要素配置,促进城市与乡村在土地、资本、人才、管理等要素上实现全面一体化。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对于条件有限的乡村地区,鼓励乡村企业与城区联合打造飞地产业园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产业运行机制选择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在要素禀赋条件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思路,建立和完善六个运行机制。一是建立政策引导机制,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共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原则,根据乡村发展需要,在土地利用、资源开发、资本投入、人才队伍、产业服务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实施新政策。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地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金融市场”“土地入股(流转)+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分配形式。三是建立产业融合机制,搭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推进实施产业链长制度,完善产业链条配套。四是动态评价机制,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大数据运营平台,对乡村产业发展进行动态评价和反馈。五是建立时空耦合机制,不同地区的各级政府需要统筹协调,破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市场化配置,降低乡村产业发展的交易成本,建立乡村产业一体化发展联席会等沟通协调机制。六是建立城乡融合机制,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城乡壁垒,进行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与引导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当前,对于大多数乡村地区而言,普遍存在要素资源丰富,但产业化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因此,需要根据要素禀赋相关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通过对现有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选择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乡村产业。总而言之,发展乡村产业既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与经济发展规律,又要以产业发展基础、绿水青山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位置等特色资源与要素禀赋为依托,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乡村产业模式与机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脱贫民族地区要素配置与乡村产业振兴耦合机制研究”(21BMZ1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