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A12

加强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

◇范亚莉  刘一督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相应的金融支持。201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粮食安全、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三农”发展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因此,如何激发金融机构参与“三农”领域项目的动力,降低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的技术壁垒,提供乡村振兴切实需要的金融产品,是在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关注的重要课题。

 

完善支持乡村振兴的

普惠金融服务框架

普惠金融服务不是赔钱的买卖,同样要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三农”领域项目的信息摩擦较强,经营风险较高,可提供的利润空间有限,因此金融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强。如果监管机构“一刀切”地硬性摊派,直接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又容易导致金融风险集聚,影响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因此,要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框架,引导金融机构在保持稳健经营的同时又能满足普惠金融需求,实现普惠金融的稳健发展。

需要重新审视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机构布局,实行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共同作用的普惠金融服务框架。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保持微利的基础上,满足乡村振兴的中长期信贷需求。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强对农村地区的服务覆盖能力。可以利用交通设施和数字金融技术进行移动式银行服务,并以偏远地区零售商作为代理机构,实现低成本的覆盖。尤其是鼓励中小银行根据自身优势和客户需要,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扩大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政府应完善监管和激励机制,积极落实《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不良容忍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要求,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覆盖。

 

坚持数字化的金融技术革新路线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传统金融中介体系提供信贷服务时较为依赖抵押,也就是最近热议的“当铺思想”。“三农”领域的项目缺乏充足的抵押物,也没有完善的经营记录等,信息摩擦问题较为严重。不过,金融科技为困境破解创造了可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革新有助于化解信息摩擦问题,提升“能贷”空间。

重新审视数字技术与金融产品的结合之处,着眼于解决信息摩擦和交易成本,将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才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所在,具体包括数字征信系统、数字风控系统和数字供应链模式创新。首先,数字金融征信系统创新。采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利用金融机构自身掌握的信息与拥有大数据资源的平台进行合作,深度分析普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消费和信用信息,建立信用评估体系,提升信贷处理效率。其次,数字金融风险控制创新。通过政务商务网络的互联互通,使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建模,构建损失函数和惩罚函数,实现风控模式优化,从而降低信贷风险。最后,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将农业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的动态信息上传,构建相互打通的数字供应链,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从而帮助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构建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供给体系

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并不完全等同于信贷需求,还包括风险管理和评估等需求。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6月上旬生猪价格为15.8元/公斤,比年初下跌过半,不少生猪养殖户亏损严重。生猪价格期货的推出,理论上可以解决上述农业经营主体的价格风险管理问题。不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仍然表现出分散化特征,在使用相关金融产品时存在金融素养匮乏和产品规模不足等困难,因此如何满足小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仍然有较多创新空间。

首先,完善农业信贷产品的个性化设计。根据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需求,可以尝试提供循环信贷、质押信贷、“两房”信贷等产品,满足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其次,扩大农业保险产品的覆盖面。农业保险产品有助于降低自然风险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冲击,不过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部分保险机构理赔程序过于烦琐,导致农业保险产品的推广“雷声大雨点小”。因此,要完善农业保险产品设计、理赔程序和费用分担机制,从而让农业保险“落地”。最后,完善农业期货产品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尝试多层次的农业期货产品服务,设立农业期货产品服务商为中小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期货服务,同时农业期货产品服务商通过期货市场实现自身的风险管理,从而让农业期货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

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实现生态宜居的建设目标。从乡村发展来看,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倾向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对农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也影响了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因此要引导农业生产向绿色有机转变。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都是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过二者侧重点略有差异。绿色金融强调金融支持客体是绿色发展,而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支持主体为农业部门和小微企业等。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对农业主体进行扶持,也要引导农业主体将资金流向绿色发展,因此需要构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机制。

首先,支持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加强金融资源向使用绿色生态技术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倾斜,引导资金流向生态农业领域。如果不能有效评估项目所产生的绿色效益,那么无法评价是否实现了“绿色”目标。因此,要通过现代技术评估项目所产生的绿色收益,让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农业不变成空谈。其次,支持绿色乡村建设。由于生活垃圾污染等原因,部分地区农村的生态环境变得不再宜居。利用绿色金融,帮助更多的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帮助更多的农村家庭建设厕所,提高农村环境的宜居指数。最后,构建财政激励机制。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都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绿色项目经济效益多弱于普通项目,因此需要通过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等手段来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农业项目。

因此,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从金融体系构建、金融产品设计、数字技术创新和绿色协同发展等角度出发,引导资金支持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本文系宜昌市社科联项目“宜昌市推进绿色金融机制创新研究”(ysk21kt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