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的话语分析视角
◇罗琼
传播学领域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由社会结构决定,同时话语也能构建社会实践,话语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第十三章名为《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下简称《建设美丽中国》),介绍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有助于从话语分析视角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建构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认知原型,解读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更好地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语言文本维度:
构建共生的生态理念
首先,词汇的概念意义有助于构建话语与社会生态现实。经统计,《建设美丽中国》一章中“生态”出现91次,“环境”出现55次,“人”出现33次,“文明”出现26次,“制度”出现18次,“经济”出现16次,“绿水青山”出现9次,“人民”出现8次,“民生”出现6次,“规律”出现4次,“生命共同体”出现3次。 这些词汇的概念意义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现实,体现了我们党保护生态和环境,实现民生普惠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制度建设、自然规律和生命共同体的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