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A03

服务业结构优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王增文  陈玉成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GDP贡献率逐年提升,但结构上还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转型步伐。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可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应从服务业内部结构入手,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厘清不同类型服务业的逻辑关联

现代化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显示,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内在联动性。具体而言,凡是进入高等收入行列的经济体,均呈现出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越第一和第二产业之和且保持水平相对稳定的特点。该类经济体在服务业结构上呈现出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样态。截至2018年,我国服务业对GDP贡献率已达59.7%,但其总体占比的增加并未带来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现阶段服务业增加值的规模效应主要来自以金融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难以切实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导致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日益明显。另一方面,服务业占比的上升也易引发服务业成本的上升,导致“鲍莫尔成本病”。而产生“鲍莫尔成本病”的根源在于,公共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被视为劳动生产率的“停滞部门”,当劳动力不断向该类部门集聚时,易导致经济增长的停滞。因此,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能仅通过增加服务业总体占比,还需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类型特点,将三者进行合理配置和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