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

◇赵宴群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凸显了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的主体地位,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群众首创

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密切相关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我们党信任群众、依靠群众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领导力量与主体力量之间的辩证关系。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领导力量,是群众创新实践的领导者;群众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力量,是创造力的源泉。群众是首创精神的主要来源,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各种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党要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发挥创造能力,为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精神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善于发现、总结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鲜活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

建设创新型国家并非一蹴而就。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学习、购买西方先进技术,用较短时间实现了生产力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购买和引进技术只能获得短期利益。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自给率较低。如今,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必须依靠人民,发挥群众的创造力,取得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保证科技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不仅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还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管理体制等领域的创新。每个领域都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内在结构,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伟大工程,需要全局性的谋划、战略性的布局、整体性的推进,不是几个人或一部分人可以完成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积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顶层设计应充分吸纳基层智慧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必须求真务实,将思想观念转化为建设实践。这要求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确立群众主体地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发挥长期效应;转变工作作风,发动群众,并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充分吸纳基层实践经验。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就,从产出第一架飞机、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探月工程、深海工程等标志性成果,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努力实践的结果。这里的群众包含一切对社会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是个人与集体的统一体,包含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包括国有企业从业者和民营企业从业者,包括个体和团队。因此,要尊重具有首创精神的群众,要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科技和人才,而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才,本质上都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支持和鼓励群众发挥首创精神。在此推动下,“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等先后问世,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结果。

集思广益,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化为创新型国家制度设计的源头活水。基层是群众生产生活所在地,基层实践充分展现了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与创造力。创新型国家的顶层设计是否科学,取决于能否与群众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经验相联系,是否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表明,顶层设计只有问计于民,汲取基层经验,才能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为自主创新提供切实保障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就是要让自主创新成为群众自觉的追求和行动,在全社会形成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局面,而这需要从文化环境、体制机制和激励措施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

营造尊重创新的文化环境。“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一核心地位的确立,体现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即要形成一种全社会尊重创新的文化环境。党和政府要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认识,人民群众也要相互尊重首创精神。尊重创新的文化环境,就是要让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养成创新的思维,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对待创新不功利、不浮躁,不追求“短平快”;允许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试错,宽容对待创新失败。

构建培育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正努力迈入创新型国家,这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这一能力非朝夕之间可以养成,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进行长期积累和培育。一是要建立核心技术创新培育机制。要集聚资源,聚焦重点,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到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二是要建立协同攻关创新培育机制。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为不同领域牵线搭桥,实现重要技术的跨领域跨界合作。三是要建立普遍的创新孵化机制。要鼓励各行各业、更多的人民群众投入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四是要形成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的良性互动机制。要打通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之间的壁垒,实现理论实践化和实践理论化,在两者良性互动中发现和培育新的创新点。

加强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一要加强对创新人员的分类激励。考虑到创新人员从事的行业和所在领域不同,要提供合理性、差别化的激励政策,在薪酬制度和晋升渠道等方面提供优厚的条件。二要加强对特色创新领域的激励。要为那些苗头初露或属于冷门绝学类的特殊创新领域提供倾斜性的政策,鼓励人民群众发扬“敢为人先”“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敢于创新性探索。三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包括提升成果转化效率、保护成果知识产权等,使科技人员通过创新成果,获得更丰厚更安全的回报。

总之,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只有将坚持党的领导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才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