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发挥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

◇王文胜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发挥创新动力源作用。高校要从学科建设支撑、原始创新基础驱动、高端人才培养供给、提升创新思维突破及加强创新引领等多个方面,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推进学科建设支撑力、原始创新基础驱动力、高端人才培养供给力、创新思维突破力及“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引领力共促共进。同时,高校要加快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布局,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

增强原始创新基础驱动力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各类高校要明确原创能力为导向的科研型人才培养目标,以问题导向为抓手,加快提升国家原创能力。

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探索协同多元的基础科学研究组织模式。立足国家意志和使命导向,充分发挥高校在组建国家实验室中的多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赋予其在前沿科技方向与科技资源使用方面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政府、大学、企业多主体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深层次动力,构建基础科学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加大经费投入,构建稳定长效的基础研究支撑体系。对标科技强国,呼吁政府以立法或规划形式明确基础研究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与研发总投入比例。探索建立“基本科研经费制度”,为高校中从事基础研究的重大平台、重点机构等建立长效稳定科研经费支持机制。畅通社会各界捐赠、建立基金等多渠道支持高校技术创新研究的路径与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参与和投入机制。

强化与国外高科技研发体系的互动,构建共建共享的全球科研共同体。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加强与国际主流科研机构合作,搜寻国内外创新智力资源,打造知识共享、信息流通、高度互动的科创研发网络。将国际最前沿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融入我国原始创新体系,产出更多的“中国技术”“中国专利”和“中国智慧”,更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最终迈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提升高端人才培养供给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关键。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要立足人才培养,不断创新本科人才、研究生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育体制机制,重点加强高精尖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支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强科研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培养,重视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的首要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激发每个人的创新活力,让所有人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真正让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转化为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注重海外“引智”工作。围绕以理科为核心的交叉学科、行业前沿工科和大医药建设布局,对标需求引进境外尤其是国外高端人才,“因凤筑巢”成立能承担跨学科研究工作的大型、超大型科研载体。让尊重人才、依靠人才、善待人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从源头增强创新思维突破力

突破思维方式和提升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首要目标和任务。要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本盛末荣,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科学研究功能向高处发展,必须建立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作为高等教育前一阶段的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推动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高考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要发挥高考指挥棒功能,培养具有创新创造潜力和活力的后备人才。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考试等方面,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使基础教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舞台。

探索超常教育模式。超常人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许多发达国家把发展超常教育作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超常儿童占同龄人比例约为3%。我国应尽快把超常教育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建立政府主导、模式多样、体系完备的超常教育制度,把超常人才的潜力转化为支撑国家超常创新的能力。要营造包容和鼓励不同类型人才自由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从机制上保障人才的成长与发展。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让各地高校密集区域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汇聚地,为城市发展、产业创新提供全方面支持。

建立科学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产学研用不同合作模式的利益分配特点,选择适合的分配方式。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不仅要考虑高校和企业的实际利益,还要考虑市场效益与社会公益。通过系统管理,保障各方的利益。

探索和建立成效评价体系。根据产学研用各主体投入的资源内容、性质、数量等,设定多维度、全向度评价指标。评价机制应覆盖产学研用的全过程,包含前期投入、中间过程、产出效益等多个指标。通过评价机制,考察合作各方是否具备合作条件,能否在合作中发挥优势。构建产学研用成果产出评价机制,对合作的科技成果、合作经济效益等进行评价,从投入、合作到产出,全方位、全过程反映产学研用的效率与效益。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引导机制,由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及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提供税收减免、经费资助、人才支持、融资优惠等便利。高校应为参与产学研用过程的师生及科研团队提供相应的扶持;对于把高新技术知识运用到科研攻关、经济生产、社会服务的行为进行大力宣传。政府应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补贴和科技经费投入。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