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群众基础
◇吴悠
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战略。在经济快速发展所依赖的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优势逐渐消失的今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中国克服科技被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这是创新驱动的群众基础。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是创新基石
科学素质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首要任务就是弘扬科学精神,同时兼顾“科技”和“人才”两大战略资源,落实以科技培养人才、人才为科技蓄力的政策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武装公民,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进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不可松懈。科学素质提高关乎每个人的成长,也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乃至人类的共同命运,关乎国家创新驱动的人才储备和社会基础。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扎实平稳推动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营造崇尚科技驱动创新的社会氛围,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必须常抓不懈。长期以来,虽然我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但是在现代化征程中,公民科学素质偏低曾一度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和措施,激励全民提高科学素养。
健全公民科学素质
建设体制机制
健全体制机制,构建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全民参与“三位一体”的自治共治格局。建设完善科普设施,拓展渠道、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多主体广泛参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及时将最新的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传播给大众。
在政府层面,一方面,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法规,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完善公民科学素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科普事业资源、教育、科研、服务、管理等支持和投入;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研制全民科学素质提高行动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应看到民间社会力量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吸收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科普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有侧重、有进度、分阶段地支持边远、贫困地区科普事业发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力量。
在社会层面,各群团组织、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要形成多元联动。要以现有资源为依托,利用学校、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等公共资源,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特别要注意整合高校、研究所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和引导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参与科普事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及时分享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从而培养更多行业技术能手、社区科普宣传员,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知识诉求。只有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加强多元互动、整合各方价值,才能最终达成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普遍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公民既是科技普及的接受者,也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者。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学习平台和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教育方式,满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广泛开展针对大中小学校的各类科普活动,组织实地参观学习、科普报告、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培养科学精神;要特别注意发挥好公职人员、科学教育单位及教师队伍的作用,加强公职人员和企事业职工科学素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公民利用科学技术参与公共决策、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营造重视科学素养的
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的营造是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外部环境,抓好科学普及工作是重要环节和方法。同时,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切实加强科普工作,充分发挥中国科协、全国妇联、自然科学基金会、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单位的牵头带动作用,组织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营造有利于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社会氛围,还要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相适应,以市场化为导向,利用好网络化、信息化等手段。
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要坚持需求导向,根据不同人群的消费特点和社会需求,采用合宜的宣传和普及方式;利用好融媒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现精准传播;利用好旅游景区、大型商场等场馆进行科普,建设好科普教育与活动的公共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普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向社会招标,推动科普产品和服务市场化;不断创新现代科普体系,健全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提升科技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此外,还要加快构建基层科普设施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一批涵盖科普教育、人才培训、功能展示等,同时具有开放性与群众性的科普活动场所和设施,拓展公民接受科学知识的途径。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