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担当
◇孔永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信息泛滥,真假难辨,而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承担起及时澄清舆论谬误、引导大学生准确辨明事实曲直的使命,进而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助力高校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人才。
坚守高校新闻舆论阵地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新闻舆论阵地没有真空,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去占领,必然会被各种错误的思想舆论占领。新时代,互联网已逐渐成为新闻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论信息更难以控制。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务必掌握主动权,在新闻舆论“短兵相接”之处,始终旗帜鲜明地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新闻舆论高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将科学的、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新闻舆论信息传播到高校中、渗透到师生中,引导正确舆论信息,严筑新闻舆论高墙。
高校新闻舆论导向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成效,作用不容忽视,使命担当不容漠视。一方面,高校需要建立新闻舆论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健全网络舆论治理机制,实时监督校园网络中传递的新闻舆论,及时发布正确的言论和信息,纠正错误的言论和信息,积极引导高校舆论方向,营造文明校园。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围绕中心大局,积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着力围绕党的方针路线、学校发展的重点难点展开新闻舆论的宣传,不断鼓舞教师和学生的士气,积极传播正能量。
勇担新闻舆论工作使命
在任何一个阶段,主流舆论信息与负面舆论信息的较量始终都在进行着。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承担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使命担当,时刻保持一份自觉、一份敏锐、一份胸怀、一份底气,用新闻工作实践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守望社会的公平正义,让高校新闻舆论信息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使发布的舆论信息富有温度和情感,通过信息达到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目的。
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辨明真理,在重大问题及热点问题面前,要善于发声,意志坚定、旗帜鲜明地进行舆论斗争,及时解释真理及实践性的内容,客观准确地进行舆论评价。在新媒体的网络舆论环境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发挥“定音锤”的作用,在多种声音交叉时要保持客观冷静,始终坚守正确的政治导向,始终保持党的新闻舆论信息的“度”。对于嘈杂的谬误,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作用,通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争实现“弯道超车”,拨开新闻舆论迷雾、摆正事实真相位置,引导大学生更客观、真实地认清事实真相、认识外部世界,不可被外界嘈杂舆论信息迷惑、影响自我认知。
当前,高校新闻舆论环境、媒体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校新闻意识形态工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责任重大。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内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的一系列讲话为重中之重,充分领会新闻舆论的实质与内涵,通过新闻舆论工作不断巩固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充分认知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顺势而为、适应变化,全方位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方法
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应势而变,充分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和高校师生接受信息的方式,突出重点、精准定位,灵活应用多种新闻媒体传播新闻舆论,形成全方位、多声部的主流新闻舆论阵地,让客观公正的新闻舆论分布于高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围绕“新”展开,围绕社会的实时热点、校园的新故事,让新闻舆论形象清新可人,让新闻报道的内容平易近人,贴近高校师生生活,通过新人物、新故事、新成效的新闻报道,让新闻舆论宣传更具生命力与影响力。
其次,新闻舆论工作的宣传话语要具有“新”光芒,不断完善高校新闻话语体系,对新鲜事、新知识、热点舆论等内容予以更宽角度、更深层次的解读,通过新闻舆论报道逐渐实现聚人心、见成效的效果,让精神文明充满整个高校校园。
最后,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不断拓展“新”平台,特别是面对互联网日益复杂的新闻格局,要主动整合高校新闻舆论传播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广播、校园公众号、微博、QQ空间等媒体,实现多个平台的信息并行并重,实现新闻舆论信息互通、平台终端共享、人才队伍聚集的共享融通。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