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印尼主流媒体对华认知
◇卢李倩倩
新冠肺炎是近百年人类所遭遇的全球性公共危机之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的抗疫举措和成效举世瞩目。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抗疫行动成为印尼媒体报道的焦点。本文聚焦印尼十余家主流媒体2020—2021年有关中国的报道,梳理印尼舆论对华态度和认知的演变。危机事件本身通常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和高度破坏性的特点,危机传播则指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媒体、公众等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从本质上说,危机传播可视为以公众的认知、反馈和评价为表征的一场博弈。主流媒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是推动和改善一国民众对他国积极认知的媒介,也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对疫情背景下印尼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管窥印尼社会涉华舆论的形成特点以及中国形象变化提供一种视角。
对中国抗疫经验的肯定与借鉴
2020年2月初,印尼主流媒体开始追踪报道中国疫情发展。疫情初始期间,印尼媒体报道总体上保持了应有的新闻操守,煽情和随意性的报道写作手法并不多见。《雅加达邮报》、“时代”新闻网、CNBC电视台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媒体多次刊登中方有理有据的反驳。在美国一些政客对中国进行诋毁之后,印尼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并未应和。中国成功遏制疫情蔓延,印尼主流媒体态度随之转变。中国仅用50余天就实现本土病例阶段性清零。对此,印尼媒体继续大量转载外部消息的同时,在叙事风格上逐渐增加本国政客、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的评论性话语,肯定中国成就的声音压倒负面噪音。此后,疫情在中国的走势与多数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推动积极、正面的报道成为印尼媒体的主流涉华话语,不少媒体还积极报道中国行之有效的抗疫做法,探讨其借鉴意义。
印尼媒体认为,中国抗疫最重要的优势是制度、社会团结和新科技的应用。2020年3月底开始,中国抗疫经验不时见诸印尼舆论,尤其集中于5月和9月的主流媒体头条,“制度优势”“上下一心”以及“应用高科技”等词句高频出现。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认同中国成功抗疫的七大“关键”,即负责任的政府、社会力量的参与、高效的政策决断力、因地制宜的政策、重视减少疫情对经济冲击、公开透明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独立报》、“即时”新闻网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列为抗疫成功的“最大秘密”,称之确保了抗疫战略方向的准确性和各类措施的落实。印尼财政部部长斯莉·穆莉娅妮·英德拉也指出,中国政府决策力是治理疫情的关键。她高度肯定中国在疫情初始、传统春节时果断封城的决策,称该措施使经济增长率一度下降,但当年第二季度随即复苏。她表示,中国在抗击疫情和维持经济增长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罗盘报》引用新加坡传染病专家梁和南的话称,“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资源、能力、决心、财力以及人民的高度遵纪守法”。印尼《共和国报》《时代周刊》等特别提到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抗疫捐款捐物的同时主动转换经营理念以减轻疫情对员工利益的冲击。无人机、人脸识别系统、智能测温设备等先进科技在中国抗疫斗争中大显身手。印尼信息和通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塔迪通过媒体呼吁效仿中国做法,用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工具。
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无疑是对政府能力、社会协同度和科技能力的综合考验。印尼在应对疫情中付出了较大的经济和民生代价,抗疫直接支出到2020年底已达740亿美元。2021年,印尼宣布投入442亿美元用于刺激疫情期间的经济复苏。疫情的冲击使印尼失业率贫困率双攀升。与此同时,在“碎片化”的社会、政治利益格局背景下,印尼各级政府、不同政党以及政府与民众的政策偏好各异,难以达成共识,以致其抗疫行动时常陷入僵局。印尼媒体关注中国抗疫优势与经验,也反映了印尼社会面对疫情的无奈和焦虑。
对中方援助和双方抗疫合作的
赞许与期待
中印尼守望相助,共抗疫情,彰显兄弟情谊。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上指出,“面对这一全人类的共同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和合作,应迅速采取协调、有力行动”。习近平主席和佐科总统四次通电话,引领两国共克时艰,使双方抗击疫情合作走在全球前列。2020年3月底,中国捐助的首批医疗物资由印尼军机运抵雅加达,印尼国防部长亲赴机场迎接。印尼方直言,“最早的援助物资来自中国政府和民间”。印尼舆论把中方医疗物资援助与两国建交70周年联系起来,认为这赋予两国友谊更深含义。2021年7月6日,印尼主要政党领导人积极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是中印尼进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期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印尼卫生领域合作是印尼媒体的追踪热点。《罗盘报》评论称,疫情之下各国纷纷自保,多边合作相对减弱,而双边合作更有现实目的指向性。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升级,印尼政府和社会均寄望于疫苗。印尼同时与多国探索疫苗合作,对华合作进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2020年8月20日,中印尼双方药企签订疫苗协议的消息占据了印尼各主流媒体头条,将之誉为超越经济利益层面的双赢。印尼方称中国承诺优先向印尼足额、及时提供高安全性、价格适中的疫苗,强调中方将转移疫苗生产技术。12月初,中国科兴公司120万剂疫苗抵达印尼。12月29日,《独立报》称印尼拟投入使用的不同来源新冠疫苗多达6种,唯一落到实处的是科兴公司疫苗。2021年1月,佐科作为印尼接种疫苗第一人,公开接种中国的科兴疫苗,成为印尼各主流媒体的报道焦点。《安塔拉》新闻引用佐科的观点称,“疫苗是‘全球公共产品’,是走出疫情危机的希望”。此后,印尼“点滴”新闻网、“报道6”新闻网等媒体,纷纷转发中国支持印尼建设地区疫苗生产中心的相关报道。2021年8月24日,印尼CNN新闻网引用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部长卢胡特的发言称,印尼鼓励本国与中国的医疗行业进行合作,对于将在印尼投产并将疫苗生产与配送整条产业链落地印尼的中国疫苗企业,其表示“非常支持”。
2021年10月5日,“时代”新闻网报道称“中国科兴是印尼最大的疫苗供应商”,自2020年12月至今,印尼已收到包括疫苗成品和原液在内的约2.2亿剂科兴疫苗。同时,印尼国企部部长埃里克·托希尔表示,在中国和印尼的疫苗合作中,印尼不仅是疫苗生产中的“包装商”,还获得了来自中国的疫苗知识和相关技术。而进入2021年下半年后,印尼疫情有所缓解,其中疫苗的贡献功不可没。两国还积极寻求深化经贸、社会等各领域合作,得到印尼舆论肯定。2020—2021年印尼对华出口及中国对印尼投资不降反升,成为疫情阴霾中的亮点。2020年12月22日,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在《罗盘报》上发表文章,称印尼有意吸引中资投入数字经济领域,同时赞扬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成效。2021年1月11日,印尼商报网报道称两国将合作共建“两国双园”项目,探索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以具体的行动落实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对接。对此,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部长卢胡特表示,中国对印尼的投资符合印尼政府制定的“4+1“原则,即符合可持续环境发展、技术转让、利用当地工人创造就业、创造附加值和增加企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同时,他表示雅万高铁项目也有望扩展为横跨爪哇全岛即雅加达—万隆—泗水的项目工程。作为两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雅万高铁一直被印尼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印尼商报网于2021年6月6日援引该项目印尼方负责人的话称,13个隧道工程建设已完成,2022年有望实现工程交付。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雅万高铁1号隧道顺利贯通、铁轨经中国防城港港口发往印尼等消息,第一时间告知公众项目重大进展。
以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
助力两国民心相通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中印尼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推进,印尼主流媒体对中国和中印尼关系的关注度逐年提升。中国和印尼的卫生合作,不仅为印尼提供公共产品,亦在东南亚树立起疫苗国际合作的典范。但受印尼国内派别博弈等因素影响,疫情下的印尼涉华舆论中时有杂音。因此,主动加强“民心相通”对深化中印尼关系意义重大,尤其是中印尼在疫苗生产方面的合作大大巩固了中印尼两国政府的密切关系,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
2020年12月30日,印尼外交部前副部长、外交协会会长迪诺曾在《罗盘报》上撰文称,印尼精英对中国的信任度较高,如何提高普通民众对华信任感,是未来两国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2021年7月28日,“点滴”新闻网援引印尼知名大学的学者观点称,印尼和中国的合作关系建立在印尼的内需基础上,毫无疑问,印尼和中国的合作能满足印尼自身的需求。
中印尼疫情期间在卫生领域的合作深受当地民众好评,两国可继续深化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对话,完善合作机制。长远来看,双方可进一步发挥两国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的优势,以创造性的措施和力度推动教育文化交流、学术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同时可依托2021年6月成立的中印尼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以经济、政治、人文和海上合作为依托的“四轮驱动”,推动中印尼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统筹各领域合作,壮大发展中国家力量,为维护本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贡献。就人文交流主体而言,中国在印尼投资的2000家企业可扮演重要角色;就交流内容而言,加强双方智库的对话、合作对引领两国人文交流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
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指出,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愿同东盟推进各领域合作,维护本地区繁荣发展良好势头,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之一,也必然成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标志。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中,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都可以导致相关群体对外更加积极的态度,前提是双方在接触情境中处于平等地位、强调双方的共同群体认同感、基于共同利益建立合作关系、来自双方权威和制度的支持以及过往接触的良好经历和群体间的深度持续接触。中国—印尼当前的合作中,这些特征越发明显,因此有理由相信两国将进一步民心相通,并呈现于主流媒体舆论中。
(本文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项课题“当代印尼主流社会对华认知的研究及对策”(19GBQY04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印尼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