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新发展
◇马理 闫芳
结构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针对特定对象而实施的特定类型的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引导资金流向政策意图部门和促进结构调整。在国外的理论与实践中,该类货币政策常被称为Targeted Monetary Policy(TMP),中文可直译为靶向调整的货币政策(文献中也称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来进行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是近年来货币经济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的超低利率环境导致传统的货币政策失效,财政政策受限于财政赤字无法做到真正的宽松,量化宽松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起到一定的刺激经济的作用,但是在长期无法推动经济的实质性增长,还产生了资源错配和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难题。为了缓解总量宽松政策的负面影响,实施更加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纷纷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代表性的包括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实施的扭曲操作、欧洲中央银行实施的完全货币交易政策与定向长期再融资,以及英格兰中央银行实施的融资换贷款协议政策等。我国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货币政策也带有结构性调控的特征,包括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定时降准、定时中期借贷便利等。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全面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金融系统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又能以定向调控的方式弥补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流动性不足,引导信贷结构的优化与结构性调整,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而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