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概念之争
◇张少娜
“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1956年美国学者G. A. 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正式采用了“政治文化”之说。自“政治文化”被提出后,国内外就其概念界定、内涵阐释等一直存在争议。
“主观心理取向”说
“政治文化”的首创者阿尔蒙德认为,“每一个政治体系皆镶嵌于某种对政治活动指向的特殊模式之中,我认为可把它叫做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强调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
阿尔蒙德提出并界定政治文化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心理取向之后,这一论说便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西德尼·维巴随后进一步总结到,政治文化指的是政治制度中的所有成员的主观取向,是关联政治生活一切方面的主观取向。20世纪80年代初,政治文化被引入国内,学者对其各有阐发。其中,俞可平提出,政治文化是人们的政治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取向、政治态度取向、政治信仰取向、政治情感取向、政治价值取向。马庆钰综合国内外研究撰写了《近50年来政治文化研究的回顾》认为,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
“政治行为”说
与阿尔蒙德等侧重于主观与政治主体相结合的视角不同,也有一些学者从客观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界定。他们反对将政治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态度总和这样的说法,认为政治文化研究也应该注意到政治行为。如美国学者P. R. 穆迪提出,介于“文化提供了理论参数以及对这一理论非常有用的视野的暗示”,任何特别的理论方向都必须考虑文化要素。他认为,文化有助于理解非人格结构和观念行动互动的关系模式,若将文化集中在思想或态度上,就过于狭隘了。以此,政治文化分析应紧紧围绕制度及行为的习惯模式。
还有一些学者将内外因素相结合,着重强调了外在“行为”在政治文化中的地位。R. R. 费根将政治文化界定为与重复发生的行为方式相关的个人思维模式的集成。R. C. 塔克进一步指出,若仅将政治文化局限在纯粹的心理层面,便会导致其成为一个“极端主观化的概念”,按此思路,塔克认为政治文化术语的运用,应采借人类学的方法,而后者的文化概念不仅包括隐在心理,而且也包括显在行为。中国学者赵军有类似认知,其称政治文化是表现由一国政治体制、政治传统决定的公民和法人在取得经济、政治合法利益方面产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总态势的政治学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综合体现。
白鲁恂启发式定义
白鲁恂被认为是阿尔蒙德的学术继承人、“阿尔蒙德范式”的阐发者,从其早期的一些研究成果来看,他对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深受阿尔蒙德的影响。1965年,与维巴合著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一书中,白鲁恂依旧判定政治文化是由赋予政治过程秩序和形式的特殊取向模式所组成,认为政治文化为政治领域提供了结构和意义。但他在1972年发表的《文化与政治学:政治文化概念评价中的问题》中,开始质疑以阿尔蒙德为代表的“主观心理取向”说,他认为“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仅由微观个体推断宏观政治是荒谬的,毕竟探寻支配个人外在行为的内在心思,以及依据社会成员的“取向”来构建一项政治制度的关键特征,既复杂且难以实行。同时,对阿尔蒙德论说中政治文化的指向,白鲁恂也提出了不同看法:若认为价值观、情感和取向等政治文化是赋予政治制度特色的关键性因素,对其研究还必须基于特定的政治制度运作方式,那么,政治文化所包含的应该是使这个制度与众不同的“取向”,而不必然是社会共同态度中最显著的“取向”。据此,白鲁恂主张,政治文化的研究对象不应追问社会中共同政治态度的分配状况,而应关注对政治制度运行有必然作用的情绪和态度。
“政治思想与政治心理”说
虽然国内的“政治文化”研究最早在政治学领域展开,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裹挟之下,历史学科对此也有论证。学者们结合中国实际情境,讨论政治文化观念,并据此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阐发。
邹谠提出,政治文化实际就是政治中的文化,且这里的“culture”已不是过去人们所讲的高层文化,它更接近我们所说的日常生活方式。对此,朱日耀批驳称,此般界定政治文化,显然是忽略了文化在结构上的两个层次,即以思想文化为主的高层次文化和包括诸如生活方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民族心态等稳定持久、不必见于文字的低层次文化。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层次文化其实是思想家、历史学家对低层次文化的提炼,所以,政治文化应含有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心理。以此为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必须以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为基点,重视政治运行机制和政治行为。其中,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体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窗口,若弃之于不顾,就无法完全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时间界定,朱日耀指出,“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形成时代特征鲜明的近代文化。因此,也就不能简单地把传统政治文化看作清中叶以前的文化……我们体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不应该把基点放在体认历史上已经消失了的文化上,而应着重研究积淀于现时代的传统文化”。他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从过去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东西”。
刘泽华等也将政治思想、政治心理看作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概述政治文化是“政治思想、政治信仰、政治观念、政治价值标准、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的总和。它的表现形式有理论形态、心理趋向和情感倾向等”。从这一思路出发,刘泽华等认为可以控制、影响政治主体心理倾向的王权主义、宗法观念、清官思想、平均主义便是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古代君主政治赖以生成、运转和发展的文化条件和背景。以此来看,区别于朱日耀,刘泽华等将传统政治文化的时间定位在了历史和过去,并主张通过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来展示传统政治文化主体的政治心理、情感和意识。
纵观政治文化概念之辨,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政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大体在主观心理取向、政治思想、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为之间徘徊。这主要缘于参论学者的不同视角,视角不同,所出必然有异。而关于“政治文化”的含义,笔者结合阿尔蒙德、刘泽华等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是可以深刻影响政治运行的所有因素的综合,主要包括主观心理取向、政治理论与政治价值观。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