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A11

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创新

◇孙博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理论为指导,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们党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历史经验,对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和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的思考和科学判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共同富裕思想的认识,成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基本遵循。

第一,拓展并深化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覆盖主体看,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是惠及所有人的全民共富,是全体人民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从评价内容看,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涵盖物质、精神、文化、生态、社会等各领域,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实现前提看,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人人参与、人人尽力,让共创财富的人共享财富。从推进过程看,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动态发展中“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内涵的新界定、新概括,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两个大局”背景下共同富裕的新变化、新特点,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指出了新时代共同富裕主体的全民性、内涵的全面性、路径的共建性和过程的渐进性,把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丰富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第二,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系统论述,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途径。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实现这一点,就要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其次,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发展的质量决定了共同富裕的成色,没有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资源和服务普惠共享,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再次,实现共同富裕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初次分配是基础,要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再分配是关键,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最终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共同富裕这一长远目标只能通过阶段性目标迭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我们既要清醒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又要看到共同富裕的紧迫性、必要性、可及性;既要大张旗鼓宣传,使共同富裕的理念深入人心,又要润物细无声落地,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中国国情的变化、时代任务的转换和实践的发展,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开创了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境界。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和民本思想,并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富观、公平观相结合,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明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指出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一步深化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定位,提升了战略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在思想内涵、实现路径、战略高度等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这是新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研究”(19BWTJ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