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A11

贯彻新发展理念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郭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丰富的内涵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层面,也就是既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中实现“富裕”,又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中实现“共同”。

坚持创新驱动,夯实共同富裕的生产力根基。创新是先进生产力的根本属性,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我们应坚持自主创新,构建创新驱动型社会。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为共同富裕积累坚实的人才和智力基础。要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此推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坚持统筹协调,避免共同富裕中的两极分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生产力的区域、产业、城乡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因而在生产力发展中必须要实现统筹协调,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形成有利于化解两极分化的发展路径。为此,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不同区域、行业、企业创造更好的高质量发展环境,强化行业发展的协调性;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

坚持绿色低碳,实现共同富裕中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实现了生产目的与生产条件的有机结合。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财富的能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要素,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而且“富裕”的内涵不仅包括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包括对文化软实力、社会文明、生态质量等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环境质量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广大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走出一条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开放包容,促成共同富裕中的内外联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生产力的全面开放发展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对外开放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条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只有坚持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才有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从而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继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是自主与开放辩证关系的具体展现,实现了国内国外的相互促进发展。

坚持共建共享,注重共同富裕中的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走一步,同时更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断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提升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力求实现均等化,并且进一步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总体来看,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中,要通过完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有力的措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从而将共同富裕的价值要求转化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行动,使得我们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实迈进。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研究”(19BWTJ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