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王葆华
宗族观念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价值观念,在现实中,“帝王宗庙”和“民间宗祠”是“宗族”的两个重要载体。特别是“民间宗祠”,像一种乡愁记忆的烙印生成,更像加盖在中华大地乡土村落的“民间印章”,给了学术研究一个丰富而美好的探究向度。
宗祠流变:由家国同构看社会功能。追溯宗庙与宗祠,可至原始社会晚期。《古今图书集成·宗庙祭奠》中记载:“帝喾高辛氏始立宗庙”帝尧作七庙以享先祖”“帝舜立七庙”“夏制因唐虞立五庙”“殷制七庙”等。
周代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了以宗庙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周礼礼制规定: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士以上也可以设家庙,后代的品官亦大多建有家庙,这也是中国祠堂诞生的标志。汉代祠堂通常建在坟墓旁,于是有了墓祠。经历唐代家庙礼制的形成,宋代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家祠”,“国有宗庙,家有宗祠,所以崇报享,而齐众志也”。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祠堂作为尊祖、敬宗、收族的场所,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朱熹撰写的《家礼》论述了祠堂的建制和祭祀的礼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家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