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40年学术历程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团队成员合影
■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心被授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1920—2008)》
■《郭沫若研究丛刊》
■《郭沫若与廉政文化读本》首发式
■《郭沫若学刊》
■由中心陈俐教授执笔撰写布展方案的郭沫若纪念馆
◇廖久明
1983年是乐山师范专科学校成立的第五个年头,当年的11月7日,时任乐山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的王聿修在乐山师专郭沫若研究室成立大会上这样庄严承诺:“作为郭老家乡的高等学校,研究郭老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同时又是学校自身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自此以后,乐山师范专科学校以及2000年与乐山教育学院合并升格后的乐山师范学院一直重视郭沫若研究,持之以恒四十载,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形成该校郭沫若研究的学术特色和学术传统。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成立前的
郭沫若研究
乐山师专郭沫若研究室成立后,于1984年12月出版了《郭沫若研究丛刊》,又于1988年8月和1990年6月出版了《郭沫若研究论丛》第2、3辑。师专时期的王聿修、杨炳坤、税海模、杨桦、李向阳、赵奇、詹虎、江源、杨胜宽、康绳法、曾加荣等老师在该刊发表了文章。除以上老师外,罗建中、雷业洪、何玉兰、赖先刚等人在其他刊物也发表过郭沫若研究文章。在这些学者中,税海模、杨胜宽还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郭沫若研究专家。
税海模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师从于田仲济先生,田先生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自1982年毕业后来到乐山师专工作,税海模出版了两本郭沫若研究专著《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1992)、《郭沫若与中西文化撞击》(2008)。在其编著的《审美感悟与文化透视》(2003)、《文学鉴赏方法纵横谈》(2005)中,也收录了不少研究郭沫若的文章。
杨胜宽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整理专业,1985年毕业后分配到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于1986年调到乐山师专工作。尽管长期担任行政工作,杨胜宽依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郭沫若与古代文学、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已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是该领域知名学者。
1991年起,学校图书馆开始搜集郭沫若研究资料,2002年开始自建郭沫若研究特色资源数据库。经过二十余年建设,共录入数据18000余条,为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收集、整理郭沫若研究资料打下了较好基础。该数据库2012年5月被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评为三等奖,而当时四川省仅有三所高校获奖。
2000年,为了更好利用高校研究优势,整合乐山各方郭沫若研究资源,由时任乐山市委秘书长罗佳明牵头,召集乐山师范学院、乐山市大佛景区管委会等单位负责人进行专题研究,并形成《会议纪要》,决定自10月1日起,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秘书处、《郭沫若学刊》编辑部办公地址由大佛管委会迁至乐山师范学院,大佛管委会每年提供不少于10万元的经费,为办好《郭沫若学刊》和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会议提供支持。2005年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成立后,与秘书处、编辑部合署办公,杨胜宽、陈晓春、陈俐、廖久明兼任《郭沫若学刊》副主编。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成立后的
郭沫若研究
经过几代学人的持续努力,2005年11月4日,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人员为主任税海模、副主任陈俐、专职研究人员廖久明。2005年11月16日郭沫若诞辰113周年这天,乐山师范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成立暨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师范学院全面合作签字仪式”,参加人员包括四川省及全国各地的郭沫若研究专家、学者,乐山市委、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企业界代表及乐山师范学院的师生。2007年10月,中心被批准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曾两次被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教育厅联合评估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成立之初便确立了“以文献整理为基础、以基础研究为中心、以应用研究促发展”的科研原则。鉴于郭沫若研究文献既多且杂,中心决定对其进行系统整理。2006年,杨胜宽作为项目负责人以“郭沫若研究论著精粹汇编”为题,成功申报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由中心主任税海模协助其做主持工作。廖久明2008年博士毕业回校后,不但接替了主任职务,也接替了协助工作。为了更好地完成该项目,中心还聘请了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会长蔡震进行指导。该项目成果以《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14卷本)为题出版后,于2014年获得了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是乐山师范学院获得的第一个省政府二等奖。2013年,廖久明领衔成功申报了四川省社科规划基地项目“回忆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研究”,2015年进一步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8年结项时被评为优秀,结项成果18卷本《回忆郭沫若作品编校集》将于郭沫若诞辰130周年之际的今年出版。2019年,廖久明又以“民国时期郭沫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为题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目前已收集到近4000篇/部研究资料,争取在2023年按期提交结项材料。为了完成以上三个大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十位左右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参与,尽管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参与人员个人的学术研究。相信这些项目成果出版后,对整个郭沫若及相关研究应该有较大帮助。在完成以上三大项目过程中,乐山师范学院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郭沫若研究团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美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学院的学科建设。
中心成立以来,乐山师范学院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在整理郭沫若研究资料的同时,也发表了200余篇郭沫若研究论文,出版了5部郭沫若研究著作,包括《郭沫若经典作品的多元化解读》(陈俐、陈晓春,2006年)、《郭沫若考古文论》(陈仕益,2009年)、《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杨玉英,2011年)、《郭沫若文艺与史学思想新论》(何刚、王海涛,2014年)、《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家脞论》(何刚,2021年)。陈俐对郭沫若与地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中心副主任何刚于2018年成功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学术视野下的郭沫若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专兼职研究人员还申请了21项省部级郭沫若研究项目。
中心每年都会立项资助一定数量的项目,2006—2022年,资助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项目300余项。在中心项目资助下,日本郭沫若研究会收集、整理了日本郭沫若研究资料,其结项成果共19卷,包括评论集12卷,作品集3卷,墨迹、书简、回忆集2卷,年谱、辞典及其他1卷,总目录1卷。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的“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IGMA学术年会”上,项目负责人藤田梨那将结项成果移交给中心,受到与会者高度称赞。这些项目对郭沫若研究也起到了促进作用。2017年4月,在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的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第三届青年论坛上,时任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魏建在致辞中认为“郭沫若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在分析有关“郭沫若研究一步步走出低谷迈向高峰”的“几件大事”时提出“第一件是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成立及其所做的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认为“这个研究中心每年特别设立一批青年项目给予经费资助,意义深远”。另外,中心还资助出版了数位著名学者的郭沫若研究著作:《跨越时空的自由——郭沫若研究论集》(李怡,2008年)、《郭沫若与这几位文学大师》(王锦厚,2011年)、《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蔡震,2015年)、《在郭沫若研究的路途上》(王锦厚,2017年)、《“大现代”文化视域中的郭沫若》(李继凯、冯超,2017年)。
中心成立以来,联合其他单位举办了11场学术研讨会:“郭沫若研究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7月)、“郭沫若研究九十年学术研讨会”(2009年4月)、“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11月)、“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2014年4月)、“民族复兴视野中的郭沫若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第二届青年论坛”(2016年12月)、“鲁迅、郭沫若与近代以来的民族复兴运动学术研讨会”(2017年11月)、“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郭沫若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4月)、“第三届鲁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论坛”(2020年11月)、“鲁迅与现代文化价值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9月),有力地推动了郭沫若研究的发展,扩大了中心和学校的影响力。
中心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注意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在乐山市委宣传部的组织和指导下,2007年与乐山市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建国后的郭沫若》;先后与乐山市文化局,乐山市政协学习宣传文史委员会,乐山市沙湾区纪委、政协、宣传部合作印刷、出版了《文豪郭沫若》(2006)、《郭沫若家世》(2010)、《郭沫若与廉政文化读本》(2012)、《文化巨子郭沫若》(2019)、《郭沫若家族史料集萃》(2020)、《郭沫若与中国革命读本》(2021)等书籍;2012年,为了迎接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乐山市沙湾区投资4000万元修建郭沫若纪念馆,时任中心副主任的陈俐主持了纪念馆布展内容设计、解说词撰写、组织专家咨询、解说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纪念馆开馆后,社会各界高度评价该馆展陈理念先进,学术含金量高,从展陈内容到形式都位居目前全国名人纪念馆前列。为了进一步弘扬沫若文化,打造乐山文化人才高地,助推乐山文化强市建设,乐山市于2017年9月成立了沫若书院,团队成员杨胜宽兼任副院长,廖久明、何刚分别兼任郭沫若研究部正、副部长。在乐山市的沫若文化建设中,一直活跃着团队成员的身影。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专职研究人员迄今已指导学生发表郭沫若研究的学术论文10余篇。2011—2015年在中心勤工俭学的邹佳良,在攻读本科期间就发表郭沫若研究论文4篇,其硕士、博士毕业论文分别是《国民革命的梦与醒——郭沫若的北伐体验与其民众革命观的确立》《国民革命与“革命文学家”郭沫若的生成》。
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出版社原社长王锦厚在《在郭沫若研究的路途上》一书中回顾历史时,管窥了四川省的郭沫若研究。该书副标题为“从四川大学到乐山师范学院”,由此可见他对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的高度肯定。这一成绩的取得,很明显与乐山师范学院四十年来对郭沫若研究的坚持密不可分。
(作者系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郭沫若学刊》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