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A12
本版标题
  • 天雨流芳润万物
    ——周善甫先生及其文化贡献

  • 林疑今:汇通中西的文学翻译家

  • 先贤之德润无声·冯至

  • 天雨流芳润万物
    ——周善甫先生及其文化贡献

  • 天雨流芳润万物
    ——周善甫先生及其文化贡献

· ·

先贤之德润无声·冯至

◇柳鸣九/自述  刘玉杰/整理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不能算是冯至先生的学生。我在北大学的不是他那个专业,我没有听过他一堂课,他的三大“绝学”——德国文学译介、杜甫研究与抒情诗创作,我都沾不上边,甚至知之甚少。

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我又的确是冯至先生的学生。我一进北大西语系,他就是我们的系主任。我出了校门,分配到研究所工作,他不久也调离了北大,来到文学研究所(1964年改为外国文学研究所)当所长(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他是我个人科研工作的直接领导者。

在北大时,系主任一个学年同全系同学大概只正式见一两次,那都是在典礼上和重要活动上,不外是讲讲话。冯先生的讲话,给人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当年西语系的学生,恐怕今天还能记得起来。他并不善于演讲,从不长篇大论,也没有什么“起承转合”“布局谋篇”,更没有抒情、煽情之类的词句与表达方式,看不出是鲁迅所赞赏的“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讲的都是一般性的道理,都是常理常情,甚至是一般人的老生常谈,他绝不追求个性的表述,可是,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系主任,他对学生进行训导时,能不讲点一般性的道理吗?不过,他讲起来,却完全沉浸在这些人云亦云的道理之中,特别认真,特别真挚,似乎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从内心流出来的,头还轻轻地晃动一下,似乎有点沉醉,加上他声音特别柔和,带有明显的颤音与感情色彩,有时还将有的词语重复一下,不是在强调,而似乎是自己在体味、咀嚼,同学们对此还是颇有好感的,至少觉得他没有丝毫道貌岸然、板起脸来训人的样子。正是在同学们这种普遍的亲切感中,西语系发生了下面这么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