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交通看广西各民族交流交融
——访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卞成林
秦汉岭南民族认同中的交通驱动作用
秦汉岭南民族认同中的交通驱动作用
秦汉岭南民族认同中的交通驱动作用
秦汉岭南民族认同中的交通驱动作用
从古代交通看广西各民族交流交融
——访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卞成林
◇本报记者 李永杰
我国各民族分布的总体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卞成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广西民族文化离不开“南岭走廊”这一重要的地理概念,古代交通深刻影响了广西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
各民族和谐交融的走廊
《中国社会科学报》:费孝通先生最初提出了三大“民族走廊”概念,即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和南岭走廊,对中国民族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应如何理解“南岭走廊”这一民族地理概念?
卞成林:1978年,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走廊”概念。20世纪80年代,他进一步阐述了南岭、藏彝、河西等民族走廊的价值,用宏观、全面、整体的观念去看各民族的来往变动。通过民族走廊的视角,我们可以较好地解答各民族的形成、接触、融合、变化等问题,此提法也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推向了具体化、可操作的层面。他认为,中国在历史上逐步将位于各民族走廊的民族整合起来,基本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