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A07
本版标题
  • 依托日常教育教学生活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特征与抑郁风险识别

  • 家庭贫困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 ·

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特征与抑郁风险识别

◇王柳生  张海燕

无论是日记、作文等书面语言,还是独白、人际会话等口头话语,抑或是微信、微博等现代网络社交媒介语言,抑郁群体与非抑郁群体都存在语言形式与内容等方面不同的语言标记。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情况直接映射人的自我,可能折射出个体的抑郁风险痕迹。两者关系研究有利于更加高效、便捷、客观地早期预防潜在抑郁风险。

自我关注是人称代词

使用分析的理论基础

自我关注理论奠定了个体话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分析抑郁的解释框架。自我关注是“自我”的认知过程,指个体将注意朝向自我的内部,而非外在环境因素。这一概念最早由谢尔Scheier)、卡弗(Carver)、吉布森(Gibbons)等研究者于1977年提出,此后概念内涵逐步得到丰富,所指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自我关注可能表现在功能不良方面(如自我反刍),也可能表现在功能良好方面(如自我反思)。作为认知过程,自我关注是个体的注意分配结果,个体只能将注意投向内部自我如自我关注),或者投向外部线索(如他人关注)。内部关注和外部关注的认知加工任务不同,决定了有限注意资源分配的竞争性和非均衡性。另外,自我的图式节点一旦被外在的刺激激活,自我关注就会发生,个体就会对自己相关的信息进行获取、组织、加工等。富田信美Tomita)等近几年的系列神经科学实验研究发现,自我关注的主要功能区位于右侧额叶,在高自我关注的自由交谈任务中会激活人的右侧额叶皮层,而额叶发挥着监控、计划、调节、注意、工作记忆等执行功能。谢尔和卡弗认为,自我关注的结果不是导致内部自我差异的减少,而可能是对愤怒的更大觉察和更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