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数字化转型赋能绿色发展

◇杨梦洁

生态环境问题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绿色化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外,首次并列提出 “绿色化”,确立“新五化”概念。在此后的中央重要文件,国内、国际重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随着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国际公信力的重要命题。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作为一种使能技术,引发了社会生产生活重塑性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开启了人类新篇章,也为绿色化发展注入了全新驱动力量。

数字技术迭代降低新型基础设施能耗。新型基础设施是数字化转型的土壤,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速,形成了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17年到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数据中心耗电量年均增长28%,2020年达到576.7亿kWh,而云计算时代全面到来,数据中心等设施建设将为绿色低碳带来更大挑战。作为践行节能减碳并能够赋能其他各行各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在绿色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除积极探索使用新能源之外,近年来移动互联、云计算、云原生、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不断迭代,朝向更加适应绿色化发展内涵要求的方向演进,能够降低数字化转型能耗的轻量化、低代码封装等趋势成为主流。

低代码大数据开发平台发展迅速。数据开发工作专业性极强,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反复调用大数据开源技术组件,业务部门对数据开发也有个性化需求,传统模式下数据开发耗时长、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低代码大数据开发平台抽象化屏蔽处理常用的技术细节和流程,增强了各个组件的复用性,业务部门更容易参与,提高产品开发效率。云原生技术不断成熟,对云计算进行优化升级,可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云服务设计,架构、开发、维护等基于云的特点重构,抵御海量任务的高负载性与高能耗性。云原生技术赋能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具有模块化、可取用、可扩展、可伸缩、可迁移、可替代等特点,整体架构为实现弹性伸缩进一步解耦改造,提高30%—40%资源利用率。同时,云原生技术突破混合云应用难点,便于企业高效便捷选择个性化云服务,降低过量服务带来的额外成本。

数字化重塑促进全产业链高效集约发展。挖掘数据价值,塑造敏捷高效产业链。数据价值化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挖掘产业数据价值,能够显著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运用数字技术对产业链各个环节中的数据实时采集、清洗、分析,辅以软件的知识沉淀、学习进化功能,能够提前预测、快速分析指导下一步业务,并进行全流程反馈优化。

实现现代集约,发展精细、绿色智慧农业。数字化转型从源头上节约资源投入,依靠大量的温度、湿度、PH值传感器等基础设备和丰富的物联网体系,采集土壤、气候、农作物生长信息,科学计算指导农作物种植,确定最优浇灌时间、用水量、施肥量等,精准节约水资源、避免粗放使用化肥、农药等带来的健康隐患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化学污染,同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降本增效,打造智能化绿色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打造人机互联、透明可视、虚实共生的环境,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创新价值的目的。数字化转型应用数字技术、工业软件等对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组织架构进行变革,改进工艺流程,提升物料和设备运转智能化水平,提高工业三废收集处理、循环利用能力。越来越多的数字孪生工厂出现,工厂建造通过数字化建模,对计划项目进行数字仿真,将最优真实参数交付,精准指导流程推进。借助虚拟空间,企业也能够对产品进行低成本创新和快速研发,避免真实试错过程中造成的大量资源浪费。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同样也是实现绿色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智慧水厂”“智慧电厂”“绿色矿山”等较为成熟的模式都是对节能减排最为直观的实践。

数字化变革导向生活全域化绿色低碳运行。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除各个产业之外,城市是绿色减排最大的应用场景,智慧城市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抓手。通过多种传感器对城市道路、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建筑等天地空各项元素进行IT化升级,采集各项数据联网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城市运行“一网通管”。对于出现的违规排放、异常污染情况能够迅速识别并处理;提高城市交通出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与出行时间,降低汽车排放量等,并对城市生活全景碳排放数据进行记录、监测、分析,为城市实现“双碳”目标打下基础。

数字化消费将绿色低碳落实到生活点滴。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共享自行车、共享汽车等服务端不断涌现的数字化消费新模式,直接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与供需两端匹配效率,降低了搜寻成本,最大化资源价值。2021年“全国低碳日”活动现场也创新性提出“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为每位居民量身定制碳账本,探索云平台在消费端促进减少碳排放的应用。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双循环视阈下数字经济驱动河南价值链升级研究”(2021CJJ1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