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A06

乡村景观艺术优化生态构建

◇吴现为

乡村景观设计本身既强调生态,又追求艺术。让乡村景观设计成为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态文明”构建部分,对于农村的经济和精神建设、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末,一些国外社会学家和设计家提出“消除城市农村差别”的景观设计观点,对城乡景观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有启发作用。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21世纪初才开始,但发展迅速。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应该按照中央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打破“景观艺术是城市福利”的思维定式,将乡村风景加以规划设计整合,提升到景观艺术的高度,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提升乡村景观艺术的必要性

将乡村的田野、建筑、道路、照明、绿化、街道、交通、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统一考虑,通过乡村景观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提高艺术层次。助推农村精神文明“生态构建”,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提升思想境界、改变言行,从而构建一个长期和谐稳定的农村环境,并可以对乡村的基础建设振兴、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有机结合。

近几年来,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网络发达的当下,人们的文化活动、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也大不同于以往。但纵观全国各地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多采用各类文化下乡等文化活动形式,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宣传墙、宣传资料等方式展开;在人居环境方面也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但以上这些均属基本手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依然比较单调,日常生活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之余看电视、玩手机、打扑克,大众娱乐活动严重缺乏,甚至一些社会低俗现象在个别不良平台的影响下又有所抬头。城市盛行的社区文化、公园文化、广场文化在农村相对薄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态”还需要进一步打造。以山东省费县大田庄镇周家村为例,当地以石头屋建筑为特色,将果园、农田、水库村庄等进行整体规划,对道路、民居、村民经营性场所进行整体艺术指导,建设出了既适合本地村民生活居住又适合城市居民旅游的美丽乡村,将基础建设振兴、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在一起,一举多得。

乡村景观艺术的潜移默化作用

采用标语、广播等方式的宣传活动简单,执行相对容易,可操作性强,但过于直接生硬甚至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一座好的景观雕塑可以存在几十年,而景观中的很多广场、构筑都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将这些景观元素通过合适的设计语言,运用到乡村景观中,可以长久发挥精神文明生态化作用。景观艺术带来的环境艺术美的改变,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受众更加容易接受。特别是相对于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带有一定的人工设计元素,通过设计理念和概念的提升,可使其体现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乡村景观设计不一定要像城市景观设计一样,强调主题的凸显,更重要的是与自然相协调,使进入景观中的人们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精神上的熏陶。以河南省焦作市大王庄镇大王村为例,当地凭借李商隐出生地的文脉,打造“唐诗村”,仅仅花费三千元,在村中绘制了面积为两千余平方米的唐诗壁画,就让一个传统村庄亮丽起来,成为一个美丽的文化唐诗乡村,并在2022年被评为市级文明乡村。乡村景观设计将人文、田园与地域历史文脉结合,充分发掘本地特色,是艺术与生态的结合。这种特色比较含蓄,通过景观的改善提升环境品质,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该区域的人群。

树立乡村景观艺术典型的效果

美丽村庄目前是点工程,每个地市有一些重点投资和建设的项目,这些项目在建设初期就将景观的艺术设计工作视为重中之重。以浙西地区的乡村建设为例,当地已经将乡村的景观、建筑、室内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开启了“全域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全面提高了乡村景观设计层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十里寿昌江”建设规划方案,计划辐射带动周边五十多平方公里乡村的发展,促进强村与弱村形成资源互补,连带发展,形成了强村带弱村的共同前进格局。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明确提出:“新增美丽乡村标杆县十个、示范乡镇百个、达标村五千余个、风景线六十条。点线面结合,分类推进美丽乡村组团建设。”无疑,浙江省在浙西美丽乡村建设中受益良多。

乡村景观设计是山区乡村振兴的出入口。在河南省南部的南阳市淅川县和北部的新乡、安阳、焦作等地的山区乡村,美丽乡村的景观规划也已经逐渐展开,而且卓有成效。例如,修武县的大南坡村、孟州的莫沟村等,都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和主题。这既极大改善了当地农村居住条件,还提高了当地的精神文明水平。政府推动全域美化和全域旅游结合,可打造乡村振兴的结合点。

乡村景观艺术对城市的反哺

乡村景观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疏导和补充。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较为快速,大量农村居民转为城镇人口,乡村景色和生活成为放松身心的好方式。所以,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整合多种因素共同协作,一方面要创造出具有精神文明生态功能的景观,另一方面扩大其社会效益,实现反哺城市。浙西乡村的发展就很引人瞩目,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一部分向往乡村生活的人,开辟了新的乡村生活方式,带动了新的乡村景观规划艺术、乡村室内艺术,不仅是美丽乡村的典范,还指出了城市反哺乡村的乡村振兴新思路。

总而言之,景观艺术本身就是“生态的”。让乡村景观艺术助力农村精神文明生态化构建,使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中,可全方位增强农村的竞争力,使农村既可以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新平台,又可以是老年人归乡康养的理想地,乡村景观艺术可在加快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大有作为。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舒适度的豫北传统村落空间环境设计研究”(2018BYS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