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动乡村影像数据库建设
◇梁婷婷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影像媒介数据库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新华社启动新闻资料检索系统后,我国媒体数据库的数量和规模才开始有了稳定发展。同步建设的还有影像数据库。随着网络发展的更新迭代,图片搜索随文字搜索后大步向前迈进。影像图片作为当下承载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商业、传媒、艺术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线上影像图片信息的查询与共享,不仅拓展了人们的认知,同时从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角度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2012年“互联网+”概念提出后,传统行业与网络数据融合,影像业发展有了新机遇。作为最适应网络的产业形态,摄影媒介正加速改变着人们的观看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影像观看乡村,引导线上线下互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给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新契机。前期线上线下的乡村影像已有一定积累,当下应以乡村为单位,以摄影为手段,以影像传播为桥梁,以振兴美丽乡村为目标,建设乡村影像数据库,并使之成功融入“互联网+”环境,深度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影像数据库建设的来源
摄影语言是一种开放的综合性视觉语言,其强大的记录与传播功能已无需赘述。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摄影中固有的艺术性的一部分已逐渐与产业化相融合,并开始以产业的形态形成新的经济范式。尤其是网络图片传播在影像版权消费市场上产生的影响,对推动乡村影像数据库的建设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还以可持续状态为摄影发展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氛围。
建设以乡村为单位的影像数据库,首先可以以时间为单位对乡村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而这可以借助上级乡镇县市等的文史资料收藏资源,在其中查找与本村相关的图片史料,包括摄影、摄像、文化符号和图像标志等,接着申请拷贝或翻拍与此相关的影像图片资料,然后存档入库。其次,征集优秀摄影师对乡村现状进行影像采集,包括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别古村落、古建筑遗产和待申请保护的古建筑、古村落,以及现有的乡村状况、已完成的乡村规划和后续的乡村建设规划(含图纸)。再次,与摄影协会等组织以主题性拍摄的方式,策划相关的影像作品征集赛事,征集内容包含静态摄影和动态视频,主题赛事内容包含乡村文化特色、历史文化挖掘、古村古建保护、乡村繁荣变化等,即在讲述当代故事的同时,对乡村底蕴进行全面挖掘与传播。需要注意的是,在建设乡村影像数据库的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使用规则和监督机制。例如如何引进已有网络图片中较有引纳入库价值的影像,是否与部分摄影师和摄影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支持影像库的更新,如何鼓励村民尤其是创业型村民积极应用并支持影像数据库的发展等。
影像数据库经过收集、征集等初具规模后,可首先采用村民共建共用的模式,并以此为支点建立筛图用图的良好机制。充分利用影像的网络云资源特质,讲好自己的故事,分享乡村的变化。影像数据库的监管则需把握好讲故事的分寸和表达尺度,利用影像数据库在互联网环境下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
影像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在历史沿革与创新发展方面,影像史料与文字史料已具有同等地位。传统观念非常注重对文字的梳理,但对影像的记录与整理却是准备不足。在“互联网+”环境下,跟随乡村振兴战略的脚步,怎样展示自我,尤其是怎样全面展示自我,如何进行群体展示,如何使个体在交流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自我的名片,这些问题都已经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以乡村为单位建立影像数据库,力量更强大,更易把握动态,同时也有利于统计乡村建设中的各项大数据。
从网络影像信息获取方式看,大数据的推送更有利于建设全面的影像数据库,而不是偶然传播出的影像图片,推送传播产生的价值往往超乎设计者的初衷。立足摄影,以文化价值为核心,鼓励影像库的建设和传播引入产业资本,结合高新技术与社会优势资源,在乡村组织的带领下,以影像数据库强化当前的创业主体,为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提供资源,开拓更多的产业模式推动乡村发展,充分激发影像活力。
全面而完整的影像数据库更有利于完整展示乡村形象。在有步骤地建设影像数据库的过程中,可大力激发群众摄影的创意制作、后期展示及网络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动力。当前文化创意生态环境为影像的延伸提供了多种选择,影像对现实的干涉与影响得到强化,不断演绎并创新艺术的形态和形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也为影像数据库提供了多种机遇,我们可以通过影像的方式升级现有文化秩序环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我们以摄影生态系统为工具,分析当前影像现状,转换理念与方法,引入影像发展新要素,能提升产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摄影产业与社会同步发展。
影像数据库助力全面提升乡村影响力。在“互联网+”模式下提升乡村影响力,需利用网络的语言及视觉阅读方式,使网络成为乡村形象的重要展示场所。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建设美丽乡村,影像数据库都是重要的依据和资源。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服务乡民是重要的实践措施,而这些艺术化元素相当适合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梳理与革新。在“互联网+”理念下,乡村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需要类似影像数据库这样的路径,把历史、当下和未来统合起来,使影像这一艺术载体可以借助国家战略的东风为乡村与乡民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乡村振兴是国策。在“互联网+”环境下建设乡村影像数据库,对激发影像生态系统机制与功能、促进乡村文化艺术发掘与创新、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对指导我们建设乡村,应对乡村形态面临的快速演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功能置换可行性研究”(2019-ZZJH-56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