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细节完善田园康养的探究
︱︱ 以九渡村为例
◇刘照国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然而,很多村落由于其封闭性,在发展进程中与外部世界脱节,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3.5%。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超过7%就属于老龄化社会,达到14%就是深度老龄化。老龄化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我们不可能回避这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个新的变化、新的市场,这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如何养老也是近些年的热门话题。基于以上两种态势,可以将城市缺乏足够的养老载体与村落的房屋荒废这两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闲置的农宅进行改造,实施低成本运作,用以解决养老难题。我们可以通过村委+企业+村民三方合作,进行空间功能转化,在村落内进行田园式康养,探索一种适于传统村落发展的方向。
九渡村位于焦作市丹河峡谷风景名胜区,地处太行山腹地,有13个村小组139户600余口人。整座村落依山傍水,绿树环合,自然景观奇佳,还保存着拥有35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民居,展示着中原古民居的历史沧桑。近几年,九渡村强力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旅游产品超市等设施,现主要景点有神仙洞、六郎寨以及九渡影视基地等。但是除村委会所在地较为繁华外,其他村小组大多房屋破败不堪,荒草丛生。其中碾谷洞、南坡、群峪、黄掌已无人居住,葛万掌村小组只有一户3人在村居住,槐树底和尚河分别有十几口人居住,宋窑只有两户4人居住。可见村落整体上人口流失严重,在村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村庄活力明显不足。村落建筑为豫北特色的石头房,房屋大多有300余年历史,很多已经出现墙面倾斜、石头松动的现象,甚至已经倒塌。面对以上情况,可在九渡村进行田园康养建设,恢复乡村活力,促进乡村建设,使村民生活幸福。
乡村康养是一个跨产业、多业态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在加强九渡村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基础上,将医、康、养、健带入田园,赋予休闲农业新的功能。上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大对九渡村的扶持力度,增加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九渡村与社会资本合作时,要按照国家11个部委发布的《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精神,将村内的闲置房屋、场地等整合改造成田园康养用地,开拓休闲农业发展新途径,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以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加快九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九渡村地处太行山腹地,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如燃气、通信、网络等设施还需要加强,并且还要提供和完善相关服务,这样才能为村内田园康养创造良好的发展基础。
田园康养发展时间不长,现成的经验不足,更需要专业的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对九渡村村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专项技能学习扶持力度,鼓励外出的农民返乡参加培训,让更多的农民从事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要吸引高端人才,如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就业,并给他们以政策、资金、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待遇。乡村要振兴必须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九渡村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村落的长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障。
九渡村的房屋多为两层石质建筑,墙壁用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石头砌筑,山墙为硬山墙体,木作采用抬梁式结构,屋顶覆以瓦片。门窗过梁多为木制,但窗户面积较小,户内采光不足。院落一般由四栋房屋围合而成,两层房屋高度为6米。在规划设计时可将一层室外空间分区为内院、西侧休闲小公园、前侧院,一层设置有服务用房、多功能厅、卫生间、单人间、大床房、套房等空间。二层的房屋设置有棋牌室、标准客房、套房等空间。二层的屋顶采用原来的坡顶,这样的层高设置不会让人产生压抑感,也不会显得室内过于空旷,更不会造成空间的浪费。
庭院在设计上追求自然生态,以尊重自然为主,与当地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庭院内道路设置要保证老年人的出行,真正做到地面设计无障碍。庭院内布置有草地、凉亭,以及休闲座凳,使用的材质均为当地的材质。院落大门均采用篱笆,形成空间的半开放式布局,可以让人休息赏景。
康养房间设计有大床房、标准间以及单人间,整个设计在保证建筑外观不变的前提下,将窗户竖向增大,以保证良好的采光效果以及视觉体验。装修和陈设体现当地环境和文化特色,打造出富有地方风情、舒适宜居的环境,尊重老年人的审美需要。二层房间的屋顶采用原有的木框架坡顶,在屋顶上开设天窗,改善室内的采光效果,同时也将室外的环境引入室内,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房间内卫生间与卧室高差采用斜坡方式处理,阳台与卧室地面采用无高差处理,防止老年人摔倒。墙面采用一体化材质,整体空间显得干净统一,也便于清洁打理。在马桶两侧装有扶手,便于老年人起身。洗浴台采用人造石材质,方便清理。石材的材质与卧室内砖墙的材质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明快的节奏感。
康养房间的家具为传统风格的木制品,颜色比较明亮,能和当地原有的木制门窗相匹配,使得整体的装修风格与当地的建筑相协调,更好地衬托出房间的效果,以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的审美需求。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使用隔音较好且色彩与建筑相近的材料,主要选择白色的肌理墙以及不规则的砖石墙,这样更符合乡村的建筑特色,与环境的整体风貌相衬,视觉效果更为自然。
在灯光的布置上,卧室使用照度较低的暖色灯光,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客厅和卫生间采用照度较高的偏暖色灯,同时采用暗藏灯带,使空间更加有层次感。房间内使用柳条编织的吊灯,更加符合乡村的特色,既达到了室内照明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室内外风格的统一,使室内空间的设计更加富有美感,更符合当地的乡村特色。
乡村田园康养模式已成为养老的一个重要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规划时更加注重人性化,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做出针对性的设计,满足客户以及村民的多种需求。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在最大限度上保护现有的遗存建筑,使设计能够更好以及更全面地反映当地的人文情怀、特色文化以及地域风貌。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功能置换可行性研究”(2019-ZZJH-56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