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叙述体系

◇蒋智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国际地缘政治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弘扬民族团结、传播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在“谁掌握互联网,谁就把握时代主动权”的今天,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从叙事平台、叙事文本和网络生态方面发力,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叙述体系。

构建网络叙事平台,打造促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交流共融的会客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紧跟时代变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互联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加速交流、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重要功能。依托网络叙事平台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极大方便了各民族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传播不再受到地域、空间、时间以及语言文化的限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叙事平台,就是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以“集群化”“矩阵化”新媒体集成展示平台建设为目标,加快整合建立由各大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组成的民族团结“大宣传”媒体矩阵,切实做到涉及民族政策统一解读、重要民族团结交流交融类的新闻信息统一发布,涉及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统一发声,打开相知之门、打通相融之路、打造相亲之家,让互联网成为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增量,有效提升网络叙事平台的权威性。

构建网络叙事文本,健全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内容创作机制。网络叙事文本是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的重要传播手段,具有简短、易传播,话题性、互动性、穿透力强等特点。传播主体通过不断传播爱国主义等共有文化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强化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牢固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建立健全政治、思想、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内容创作机制,充分吸收具有民族特色的话语或者表情包、文字、声音、图片和形象等形式进行传播,以便产生共鸣效应,实现“引流圈粉”、做大做强,进一步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和情感认同。积极挖掘、整理、传播“昭君出塞”“张骞出使”“红军三过单家集”等古今流传的民族团结故事,从文字化转向图像化,从“高大上”转向“小而美”,从单一性转向多元性,最大限度发挥溢出效应,有效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亲和力、黏合度、美誉度。

构建网络叙事生态,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当前,我国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进的道路上,民族领域,特别是网络阵地意识形态斗争依然尖锐复杂,传播主体和受众都可以平等、公开地参与到传播系统当中,舆论场成为一个众声喧哗和缺乏“把关人”的“舞台”,不同声音经敌对势力作用后,容易带动群体情绪,制造民族之间的误会,破坏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团结、积极、向上的网络叙事生态,必须主动适应媒体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发扬斗争精神,强化专业能力,做新媒体应用的“行家里手”。善用现代科学技术,聚焦民族团结这一主题,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把“我们想讲的”变成“群众想听的”,把“群众想听的”融入“我们宣传的”,实现网络宣传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形成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网络纽带,营造唱响民族大团结主旋律的良好生态。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和民族观,推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机制建设,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让网络成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始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的实证研究”(2021KY0329)、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