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
◇何月华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为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西方利用“话语霸权”极力塑造中国民族政策的“东方主义”形象,我们的话语体系面临被消解、破坏和碎片化的风险。同时,我们的话语体系建构还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不清)”“讲的不如做的好”“说了传不开”等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权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形成全民参与生动局面的前提和基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要围绕“讲什么,怎么讲,怎么传”,从历史、现实和理论维度全面发力,整合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力。
从历史维度,讲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史实。历史书写在身份界定、认同和话语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继承和发掘中华文明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遗产,阐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梳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封反帝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族革命斗争、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事件,揭示中华民族由自在整体向自觉主体升华的内在动力;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史实中,凸显各民族对国家原生的认同情感、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深度发掘不同民族之间历史记忆的共同性和共通性,进一步理解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交融状况,唤醒各族儿女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从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华文化中提炼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从现实维度,讲好中国民族团结的故事。现实是构建和创新话语体系的重要源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阐释性话语建设高度,全面总结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宣传好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以五个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场景和鲜活的百姓故事,呈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借鉴、吸收和互补的现实常态,彰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风貌。把握好各民族之间的互动性、有机联系性和共生性,用共享文化、共有记忆讲好民族和国家故事,用共有情感讲好中华民族的共识和体验,用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理想,凝聚起中华民族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从理论维度,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道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为首要原则,围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做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和中国实践的陈述、阐释与评价。理清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理论流变过程,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基于中华民族”“中华各民族”“中国各民族”等概念,更深刻、更完善、更符合时代精神的话语表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源头活水,全面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确立的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和发展脉络,提炼党领导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路径和模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置于全球视野,在比较中西方民族问题治理差异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和丰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的内涵,阐明其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坚定道路自信,提升话语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城市民族工作跨域协同机制研究”(18XMZ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