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体系
◇刘莉莉
文化认同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是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的重要前提。共同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文化符号”,指出长城、长江、黄河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讲好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体系,要坚持系统观念,聚焦突出共性、凝聚共识的目标导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持继往开来、兼收并蓄的创新理念,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各族人民人心凝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聚焦突出共性、凝聚共识目标导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体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形成了一批灿若繁星的文化符号。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凝结着各民族的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共同记忆,承载着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共同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理念。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文明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多样性。深刻体现中华文化特质的各民族语言符号、物质符号和行为符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作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体系必须突出文化共性,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把凝结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承载各民族共同情感、体现各民族共同精神的文化符号整合成一个有层次的动态多元而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使之更好体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体系要聚焦凝聚共识,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具有引领价值的文化符号,通过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共享交流形成文化认同合力和正向价值引导,提升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凝聚功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体系。符号就是意义。文化符号体系不仅包含了一整套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且是积极推行主流价值观、传播施行国家或民族文化战略的逻辑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西方资本、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随之而来还有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以及承载其上的西方价值观。如果不加以科学判识而盲目使用,将不可避免对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进而消解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体系,一方面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的方向引领作用,增强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黏度,使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最大公约数的包容性,拓展中华文化符号体系的宽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地将体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符号容纳其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群体的最大化。
以继往开来、兼收并蓄理念创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体系。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体系,不仅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要求,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一方面要坚持继往开来,通过对原有体现中华民族形象的中华文化符号的扬弃,传承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体系,开拓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文化符号体系,在返本开新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兼收并蓄,秉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加强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找准两种文化符号的价值连接点,搭建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平台,凝练具有广泛认同基础的文化标识体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其他国家、民族对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的认知、理解和认同,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支持,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际基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城市民族工作跨域协同机制研究”(18XMZ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