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A08

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认同

◇冯丕红

伦理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伦理认同的重要实践场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中,伦理认同是指栖身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群体或个体,通过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精神、价值理念以及表征这些精神、价值理念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承认和践行,从而获得自我归属的状态或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认同不仅使个体或群体找到了家园感、归属感,而且能够从整体上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认同,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四个必然要求”。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必然要求”,不仅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明确了如何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认同。第一,增强伦理认同需要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才能增强伦理认同。伦理和利益不管谁离开谁都会“出丑”,从集体主义和人民至上的伦理价值立场出发维护好各民族根本利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也只有维护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才能有效增强伦理认同。第二,增强伦理认同需要共筑伟大梦想,伟大梦想的共筑能够增强伦理认同。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是伦理认同不断增强的过程,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各民族唯有团结奋斗,坚决捍卫祖国统一,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保证。第三,增强伦理认同需要巩固民族关系,巩固民族关系能够增强伦理认同。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之共同命运的深刻体认,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自觉认同的前提,是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增强伦理认同的必然要求,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本身就是伦理高度认同的体现。第四,增强伦理认同需要做好民族工作,做好民族工作本身也是为了增强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精神、价值理念以及规范的认同。

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认同,就对象和本质而言是强化“五个认同”。认同即“悦纳”和“笃行”意义上的伦理关系及此种伦理关系的处理之理,对认同的正确理解需要回答两个问题:谁来认同?认同什么?“五个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也从对象和本质上回答了“认同什么”这一问题,因此,揭示了增强民族伦理认同的本质。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认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强化“五个认同”: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各民族均有责任和义务坚决捍卫祖国统一;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均有责任和义务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把中华民族共同利益摆在首位;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民族及成员均应以开放尊重的态度对待各族文化,同时要自觉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热爱党、拥护党,服从党的领导;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五个认同”形成一个伦理认同整体,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认同,关键是用好国家治理、教育和个体实践“三条路径”。一是利用好国家治理路径,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将其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以国家治理为媒介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二是利用好教育路径,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力协作,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协同效应。三是充分利用好个体践行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日常化生活化方式真正体现在个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德承续视域下先秦儒家友善美德的创造性转化研究”(17CZX0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