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特征
◇孙叶 蔡小菊
在百年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绝非偶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把握和世界局势的深刻解读,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最新话语表达,彰显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丰富了人类文明理论宝库。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形态,它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纵观人类文明史,资本主义文明遵循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其文明进程充分展现了资本的力量与逻辑。资本逻辑宰治下的文明形态是“属物”的文明,必然导致资本对人的束缚,造成人主体地位的衰微,从而扭曲化、片面化人的发展,也就无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较之下,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文化的人而非“物化”的人,并旗帜鲜明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就在于尊重人民的地位与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从文明发展的意义上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文明逻辑,实现了人类文明本质属性的历史性飞跃,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逻辑,实质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结合中国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对文明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三大核心问题的深刻回应。这一人本核心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既彰显了党对文明形态的本质追求与坚定立场,也是实现未来文明形态美好图景的价值取向与根本遵循。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追求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这意味着受资本逻辑支配的资本主义文明始终将资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指向,过度追求资本的扩张与积累,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因而在文明形态上表现为物质文明的单向度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明形态,在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中,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善于反思自身的发展不足,还及时统筹各要素良性发展,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创造出来的,“五大文明”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目标,也是内在发展要求。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图景提供了经济支撑;政治文明是关键,高度发展的政治文明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文明是灵魂,彰显文化自信的思想文明;社会文明是保障,高度重视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文明是重要前提,凸显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思考。总而言之,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全面协调发展,重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协调性、系统性,是对资本主义单向度文明发展的超越。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这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可持续性,最终将暴露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论断是对百年现代化探索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凝练,体现着党对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从根本上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局限,扭转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为文明进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导。它既强调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循,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强调通过生态保护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保持社会主义文明的生机与活力,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在现代化探索与建设中创造的文明新形态遵循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坚决摒弃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弘扬了生态理性,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环境与经济二者兼得的文明发展方案。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开放包容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生成和演化,且不同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交往形式作用下呈现的文明形态多样、风格各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共生共存,共同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文明画卷。受资本主义交往方式所影响,资本主义文明表现出“二元对立”的交流思维,排斥和否定其他文明,试图构建“西方中心论”的世界文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文明观忽视了文明的多样性,违背了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之间文明交流的历史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性,势必会造成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立,阻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人类文明演化史充分证明,多元性是文明的内在属性,任何一种文明只有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才能长远发展,反之则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任何生机可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认识并尊重各民族国家的文明独特性,不过分夸大中国文明,也不恶意贬损其他文明,在合理借鉴其他民族国家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也积极分享自己的文明发展经验,凸显了中国文明的鲜明特色。这种开放包容的文明形态是在把握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当代坚持与创造性发展,谋求在不同文明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在碰撞交流中取长补短,将有力推动世界文明交往。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普惠世界的文明形态。资本的内在矛盾使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充满了“血和肮脏的东西”,注定了资本主义文明只维护和代表少数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他国他人利益来获得自身利益,其在全球范围内造就的是“南北”发展鸿沟,在国内将不断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因此,从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愿景来考察,资本主义文明是一种利己性的文明,它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痛苦与贫弱之上,无法保证世界人民的公平正义,更无法实现文明成果惠及全人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道路中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重视对本国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还强调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关注与追求。它以人类前途命运为根本着力点和落脚点,坚持命运与共、合作共赢,呼吁世界各国人民顺应历史潮流共创共享文明成果,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世界历史贡献。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承继,也源于对“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彰显了文明共生、共存、共享的共同价值追求。基于此,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肆意欺凌、野蛮扩张逻辑的超越,不仅拓宽了现代化的途径,还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具有普惠世界的价值意义。
(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研究”(2022MKSJDC07)、广西八桂学者项目“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问题研究”(2019(79)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