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叙事逻辑创新资源广阔
◇马丹丹
人类学家向往田野,因为田野不仅是学术发现之旅的起始,还是留刻自己足迹的所在。就此而言,不断返回田野就是不断回到起始之地,不断刻烙自己的痕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重返田野是人类学家的本性使然,是学术激情的自然流淌。
民国时期的豫北匪患是一个学术力量投入较少但富有争议的议题。博士论文《寨墙内外——豫北匪患研究》虽然完成于2008年,不过在匪患的再解释或深描力度上却仍有较大空间。博士论文的写作框架有一个重要缺陷,即将匪患聚焦到具体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关注其身份认同与合法化,以及身份认同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由于倚重人物行动、心理,倚重富有传奇色彩的口述史,因此人物研究在事件、情节中具有文学化的小说叙事特点。若干年后再看,这一民国时期豫北匪患题材引发我强烈不满的是政治经济基础的薄弱——它仅仅是作为书稿第一章的背景来切入。我该如何突破小说体传记更加富有戏剧张力的文学叙事,在历史考证的基础上趟出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