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顺德基层党建中的社会组织作用
广东顺德黄连基层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县域镇街党校的品牌特色创建
——以大良街道党校为例
广东顺德基层党建项目创新与品牌营造
广东顺德基层党建中的社会组织作用
广东顺德黄连基层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李梅
乡村振兴战略、以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大政方针的提出,对城乡结合处村(落)社(区)的发展绘制了蓝图。不过,在强调产业振兴的同时,对于村社文化复苏的政策设计相对薄弱。在经济发达的岭南地区,村社产业经济发展已开始受到相对发展迟缓的社会文化的掣肘,而经济发展和工作生活的速度又使得村社居民对于文化生活的参与度极低,这一对矛盾是目前制约相关村社发展的主要矛盾。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村社的教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计,作为传统文化“社学”“义学”制度重要传承的村社教育事业的开展,对持续提高村社经济发展质量、寻求产业和消费升级,追求人性升华、提高审美情趣极为重要。
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
发展村社教育
社会教育一般分为情操教育、人文通识教育和实用技能教育三类。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社教育一般以实用技能教育为主,实现个体的“自立”。对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人文通识教育是村社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知识供给提高个体对自身在空间与时间中定位的理解,实现个体的“自知”。而往往与个体“自律”相关的情操教育,社会的主动需求并不明显。因此,村社教育项目的设计基于三类教育的需求性质,在实用技能教育和人文通识教育方面拉动了相关供给,而在情操教育方面则由供给来创造进一步的需求。梁漱溟曾说,“从来中国社会秩序所赖以维持者,不在武力统治而宁在教化;不在国家法律而宁在社会礼俗。质言之,不在他力而宁在自力。贯乎其中者,盖有一种自反的精神,或曰向里用力的人生”。这种追求“向里用力”的人生,外显为对教化启蒙的需求,尤其是对情操教育、人生反思的向往,为基层村社治理弥补了“弱秩序环境”的不足,根本上也拉动了教育服务的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