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肖华平 陈娇云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奋斗历程,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奋斗历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把握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让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所接受,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
回应“时代之变” 把握“为何大众化”。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化,而是在世界主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态势、中国时代之变”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活动。
中国共产党从人类社会发展内在矛盾及其规律出发,准确分析世界主题从“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转变并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态势,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主动,为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条件和基础提供科学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从全局的高度理解和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共产党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和拓展性本质出发,准确分析世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苏东剧变到21世纪的复兴”之态势,坚定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自信,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动力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共产国际解散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国际的解散,将使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心与创造性更加加强”,“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服务于我国民族的抗战建国事业”。
中国共产党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现实出发,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的内在规律,明确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担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价值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苏东剧变后,邓小平同志以坚强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向全世界发出了信仰最强音:“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但是“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回应“中国之问” 明确“以何大众化”。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毛泽东同志也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回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之问”的实践中,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本质和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大众化就是用科学理论掌握中国群众”的理论本质,坚持以“能够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改变自身命运的理论”来教育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使人们觉醒,使他们得到教育以便理解”,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提出,要“采用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以唤醒工人觉悟,让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物质力量。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大众化就是用科学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依据,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使之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就是大众化的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大众化的方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大众化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大众化的方向。“中国问题”的现实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客体。
回应“人民之问” 探索“如何大众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群众、武装群众、为了群众,在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
“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主体和客体对象,“人民性”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他任何理论大众化有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主体”经历了从“化大众”时期“权威传播者”到“大众化”时期“人民群众”的动态的、矛盾的、实践的转型,这个转型展示了人民群众理论认知自觉的提升、理论实践激情的激发的“人民群众大众化主体地位”的落实过程。其中,代表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早接触者和热情传播者的革命化知识分子群体是骨干力量。
“武装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使命。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在科学化的前提下,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把科学真理传播和普及到人民大众中去。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必须始终强化经典著作编译、出版、阐释和宣传工作,确保用科学的理论“武装群众”;通俗化不等于自由化,“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要把通过完整系统的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从外面灌输进去”;通俗化不等于被动化,没有“积极的宣传”,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要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实现理论、政策和价值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
“为了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标准。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的马克思主义。”“活的马克思主义”,要求的是理论对“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的切合程度和指导效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根源,就是有效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给了“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活的马克思主义”,还要求的是理论大众化,贴近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贴人民大众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文化水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交流。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研究”(18KS08)、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理论渊源、实践路径和时代价值研究”(19YJA71004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