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在百年党史中的坐标与意义
◇古屿鑫 潘楚巧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因此,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认识苏区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特别是深刻认识苏区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关系,是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所在。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伟大实践斗争中形成的。党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征程的起点,苏区精神的形成不仅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还彰显了苏区时期革命斗争精神的独特性。“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这首脍炙人口的红色山歌,正是对苏区干部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的形象概括,也是苏区精神的具体写照。
苏区精神在百年党史中的历史坐标
苏区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伟大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一心为民、开展治国理政的伟大历史。
苏区精神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孕育和产生的。这一时期突出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苏区革命斗争时期的重要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真实地记录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艰辛探索,浓缩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追求,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崇高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境界的生动写照。
在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苏区精神形成了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争创一流的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这些革命精神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治党治国治军道路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求真务实”,打破“围剿”,进行治国理政的生动预演;“一心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中央苏区全面践行和完整体现。“清正廉洁”,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赢得了苏区民众的高度赞誉;“争创一流”,苏区人民大力发展生产,积极支援前线和参加扩红运动;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彰显“一切为了苏维埃”的革命热情。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精神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发展和铸就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并在陕北开花结果,发展为伟大的延安精神。广大苏区群众勇往直前、不遗余力地支援革命事业、支援前线,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体现了威武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气概,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军民对苏区精神的伟大践行。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的大无畏气概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是对苏区精神的发展,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西柏坡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所表现的革命斗志,是对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艰苦奋斗是它们共同的精神内涵,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它们的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们的出发点和始终遵循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苏区精神依然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使用“苏区精神”的概念,提出了苏区精神的内涵与定位。这一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重要源泉,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年党史精神坐标系中熠熠生辉。
苏区精神在百年党史中的当代价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精彩篇章,不仅是井冈山精神的赓续,还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源泉。在这样的传承中,苏区精神与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疫精神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苏区精神在中央苏区革命实践中孕育而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推动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区精神仍然是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力量。
苏区精神感召我们追求真理、坚守信仰,激励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的理想信念、执着的道路抉择背后,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运用。苏区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又是在历史条件的变化中依据国情世态的变迁所进行的发展和创新。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苏区精神,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追求,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苏区精神启迪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制度创新,探索“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的疫情防控工作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地推进,正是由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社会问题也在不断产生。学习和弘扬苏区精神,就是要求真务实、争创一流,既扎根中国大地、继承革命传统,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坚持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苏区精神警醒我们保持本色、扎根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自觉。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书写了一段段党群之间水乳交融的佳话。苏区精神不是单向度的,是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共同诠释的。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用苏区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必将助推伟大中国梦早日实现。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期间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是对苏区精神的升华,也是最精练的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苏区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与鲜血构筑、凝聚而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深沉积淀和光辉体现。
苏区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也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苏区精神既有历史的穿透力,又有精神的感召力;既有理论的引领力,又有实践的指导力。新时代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仍然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和传承苏区精神。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苏区振兴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