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李昕皓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发行量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一。自1848年正式出版以来,它通过200多种文字、1100多个版本传遍全球、改变世界;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国人视野,它更是影响、培育了无数革命者,对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百廿余年来国人对《宣言》的翻译、解读、传播,不仅让其所蕴含的思想光芒穿越时空,更见证了时代变迁下中国共产党追求理想、坚定信念的历史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孜孜追求。
从欧洲到中国
《宣言》进入中国是从摘译开始的,之后出现了全文译本,在此基础上又不断修订,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899年至1919年译介阶段,以引用、摘译、节译为主。最早有记载介绍《宣言》进入中国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 Richard)和蔡尓康。二人于1899年在《万国公报》上以《大同学》之名用文言文的形式提纲挈领、择要转述了英国社会学家本杰明·颉德(B. Kidd)《社会进化论》的部分章节。该文在介绍“马克思之言”时增补了颉德原著未见的一句话:“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正与《宣言》中“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一句一致。随着近代日本西化及社会主义的传布,中国留日学生、学者日众,日本成为20世纪初向中国传输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同盟会革命者马君武、宋教仁等就参与了《宣言》的译介,1905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参照日英译本摘译了部分文字。1908年民鸣想要在《天义》报连载序言及后续章节,但随着日本国内政局急转,《宣言》的翻译和传播受到限制和镇压,然国人火种已播,1919年国内《每周评论》《新青年》《国民》等陆续摘译了《宣言》的部分章节,同年流传出译自德文原版的油印节本,国人对《宣言》全文中译本的需求呼之欲出。